掘金的缘由 ●商业航天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破2.5万亿元,高端制造业与产业集群同步壮大 掘金的底气 ●四川已形成涵盖星箭研制、航天测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雏形。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拥有众多航天领域重点科研单位和核心高校,每年输送航天人才约3500人,人才储备充足 ●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对卫星遥感监测、应急通信保障等需求迫切,庞大人口和活跃的区域经济也为卫星互联网、位置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掘金的方向 ●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通过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等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支持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来川落地发展,鼓励商业航天中小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以更好的应用场景助力商业航天发展 当下,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近日,由省经济合作局、省国防科工办联合主办的四川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出席嘉宾阵容引发业界高度关注:80余家参会企业中,“独角兽”、国内商业航天30强、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90%;全国商业火箭领域7家头部企业到会6家,卫星领域总体研究院、龙头企业悉数到场。 这样的豪华阵容,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各种会场上着实少见,会场上信息量极大,但一个信号也格外清晰:奔赴星辰大海,四川商业航天“掘金”太空市场的步伐全面提速。 迎爆发式增长 其中四川占有重要一席 “截至目前,马斯克的SpaceX已经部署了4.2万颗卫星,他的底气何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百奇的开场白,引发全场关注。 引人瞩目的背后,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商业利益:2024年,SpaceX仅星链服务用户就达到460万,实现营收81.85亿美元,还不包括发射服务收入和月球着陆器、舱外行走等其他服务收入。 “当前,低轨卫星互联网正成为全球竞争热点,中低轨道卫星的轨位和频率已成为稀缺战略资源,各国纷纷加速布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杨之浩介绍,当前全球商业卫星数量激增,连续3年每年入轨数超过2000颗。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加快形成从上游的材料、元器件、部组件,到中游的火箭制造及发射服务、卫星及有效载荷制造、卫星测控与运营、地面设备及终端,再到下游的通信、遥感、导航、太空算力、在轨服务、深空探测等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闭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破2.5万亿元,高端制造业与产业集群同步壮大。 中国商业航天加速腾飞,四川占有重要一席。有专家指出,作为航空航天大省,四川已形成涵盖星箭研制、航天测控、地面设备、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雏形,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四川拥有众多航天领域重点科研单位和核心高校,每年输送航天人才约3500人,人才储备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丰富的场景应用,也为商业航天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杨之浩看来,四川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对卫星遥感监测、应急通信保障等需求迫切,庞大人口和活跃的区域经济也为卫星互联网、位置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不久前,四川专门成立商业航天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出台《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省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创新推出“双向揭榜挂帅”机制,首批设立12亿元资金池,拿出真金白银破解技术转化瓶颈、支持产业长足发展。 此次大会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在商业航天领域举办的首场省级层面产业链合作对接活动,省经济合作部门意在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加速推动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对接落地,促进产业提速升级。 享建圈强链机遇 地方与企业“双向奔赴” 视线拉回大会现场,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聘请10位四川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顾问,这些顾问中,有的拿下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多个“第一”,有的掌握了国内航空航天关键技术,他们将成为四川发展商业航天的“最强大脑”;现场签署的10项合作协议,涵盖火箭卫星制造、发射服务、星座建设、核心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将有力推动四川商业航天建圈强链。 作为国内商业火箭行业头部企业,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发展国际商业航天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聚力推动发射能力建设、共同建立战略股权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商业发射业务合作等3个方面深入合作。 “四川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研发生产人才优势,同时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在省内完成从研发到发射闭环的省份。”该公司副总经理谢红军透露,星际荣耀此前已在四川深度布局,包括固体运载火箭及防务产品总装生产基地、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和试验基地以及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总装生产试验基地等。随着新项目在川落地,未来5年,该公司产值规模将从现在的10亿元扩大到100亿元。 另一家现场签约的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将在四川投资建设“AI+航天”全产业链平台项目,包括东方星链西南总部、西昌AI智能航天器超级工厂、“中国长江AI星座”(长江大模型)、“中国两山星座”(绿水青山大模型)等。 火箭和AI如何跨界?该公司合伙人宋冰晨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创新:未来将以中国长江星座为数字底座,把人工智能算力优势与商业航天感知能力相融合,共同在星座里打造一个基于长江生态的大模型,指导基于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文明改造和优化,共同服务中国生态领域建设。“这是典型的场景应用。” 台上签约企业收获满满,台下80多家国内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寻觅心仪的投资项目,四川多地在“双向奔赴”中抢抓契机,抛出橄榄枝—— 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副局长徐黎明透露,目前高新区正在制定最新的航空航天产业专项普惠政策,近期拟正式出台。同时,将聚焦“卫星+产业”“卫星+城市治理”“卫星+应急管理”等三大主要应用场景,统筹制定区内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支持企业加快商业化进程。 西昌市市长杨川则表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积累了顶尖发射技术、专业人才梯队等厚实的“家底”。目前,该市正聚焦星箭制造和航天数据应用等中下游产业,持续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链条,力促“航天特材—星箭制造—发射服务—空天信息—航天文旅”全链贯通。 市场与技术一拍即合。就在现场,18项新的合作意向达成。 紧跟三大趋势 打造商业航天“四川样板” 当前,四川正逐步成为西部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与北京、上海等早期核心区域共同支撑国家商业航天战略布局。但航空航天作为四川建圈强链的重点产业之一,其产业厚度、高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深度融合。 同时,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在杨之浩看来,当前商业航天正从国家主导转向市场驱动,并逐渐形成三大显著趋势: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服务、组网式建设低轨卫星星座、高频次的低成本商业发射。这意味着,卫星互联网、可重复使用火箭、低轨星座、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应用等领域将成为资本与技术聚焦的下一波热点。 抢占竞争主动权,下一步四川商业航天产业链将如何发力,精准高效推进建圈强链? 活动现场,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在对《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进行解读时表示,四川将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加快开展卫星智能监测、电磁发射、新一代航天动力等前沿技术攻关,通过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等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来川落地发展,鼓励商业航天中小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以更好的应用场景助力商业航天发展。 “我在西昌待了5年,参与发射过20多发火箭。”北京箭元科技董事长魏一建议,四川应在顶层设计上错位竞争,立足高轨资源,发展可回收高轨火箭,形成差异化路径。 刘百奇则建议,四川商业航天还应在强化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聚焦刚需场景开发特色项目、深化“航天+”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他以文旅特色项目开发为例给出详细建议:比如可结合独特自然人文资源,创新开发航天科普研学、航天主题文旅等特色项目,提升公众参与度与产业影响力,打造商业航天发展的“四川样板”。
招商引资是推进四川商业航天产业建圈强链的关键举措。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抓住全球商业航天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机遇,全省经济合作系统将加速推动此次活动成果落地,同时进一步摸清四川航天产业“家底”,为国内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清晰“画像”,高效对接优质企业来川投资发展。“未来将高质量举办更多聚焦前沿赛道的产业对接活动,以‘链主企业+链属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四方协同格局,集中推介、靶向匹配,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