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需求新变化,农商银行如何应变?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稳中应变”的调查
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叠加国有大行下沉县域市场,信贷需求中的利率权重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农商银行如何精准捕捉融资需求新变化、找准服务突破口?
山西绛县农商银行以“识变、应变、求变”的实践,给出了本土化解决方案。
识变:调研筑基察趋势 升维认知明方向
面对县域经济格局与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山西绛县农商银行未停留在“被动接需求”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全域走访调研为核心,领导班子带队、全体客户经理参与,深入中药材种植基地、樱桃大棚、林下经济片区及小微企业车间等,通过“一对一访谈+行业座谈会+需求问卷”形式,收集一手信息,系统识别区域内三大核心变化。
一是经济形势之变:特色产业升级催生差异化资金需求。
绛县农商银行调研发现,该县中药材(黄芩、柴胡)、林果(樱桃、山楂、草莓)等特色产业已从“散户零散经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种植户高先生从“小打小闹”购销中药材,逐步走向“家庭农场+订单销售”模式;种植户刘先生从单一种植樱桃,拓展至“樱桃+草莓”多品类,从“露天种植”向“大棚温室”转移升级。与之相伴的是,资金需求从“短期周转”转向“长期扩产”,且客户对用贷成本的敏感度显著提升,“能省则省”成为普遍诉求。
二是市场竞争之变:大行下沉“挤压”本土银行生存空间。
随着国有大行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县域,凭借较低的贷款利率形成竞争优势,致使该行的部分客户出现“分流”。如,高先生在2023年因其他银行的利率吸引力暂时“出走”;调研中的多个小微企业主也提及“大行利率低,但服务响应相对慢”,反映出本土银行需在“利率竞争力”与“服务灵活性”间找到平衡。
三是客户需求之变:从“单一贷款”到“全周期服务”的期待。
年轻从业者更看重服务便捷性,希望减少“跑腿次数”;老客户如经营十多年中药材生意的许先生,则期待“额度随规模涨、服务不脱节”;农业龙头企业如山西康园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需要项目贷款,还渴望金融机构参与产业链协同(如宣传、结算等)。此外,不同产业的需求差异明显:中药材行业需“旺季临时提额”,樱桃种植需“建棚期长周期贷款”,林业需“林权金融服务创新”。
基于调研结论,绛县农商银行实现思想认知的升维:摒弃“坐等客户上门、一贷了之”的传统思维,确立“主动预判需求、全周期陪伴、差异化服务”的新定位——既正视“利率竞争”“需求升级”的挑战,更看清“扎根基层人员多、政策调整灵活、服务可触达性强”的机遇,将“以客户为中心”从口号转化为“精准对接、动态调整”的生动实践。
应变:靶向施策破难题 产品服务提质效
针对调研识别的变化,绛县农商银行从“利率定价、产品创新、服务效率”三方面发力,推出靶向性应对措施,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痛点。
一是应对“成本敏感”与“竞争压力”:优化利率定价机制。
为缓解客户用贷成本压力、提升利率竞争力,该行推出三大拳头信贷产品。一是“贡享贷”:针对存量贡献类客户,给予利率优惠,大幅降低经营成本;二是“优享贷”:面向优质客户,在提升授信额度的同时,同步下调利率,匹配其经营升级需求;三是“首享贷”:对未建立信贷关系的新客户,给予政策倾斜,降低首贷门槛,吸引潜在客户。
同时,该行结合资金归行率出台额外优惠,实现贷款利率普降,与客户共度市场周期。
绛县南樊镇史村“贡享贷”的受益者刘先生感触颇深。
史村,是绛县樱桃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2019年,受当地樱桃产业红火之势的影响,刘先生也包地建棚种起了樱桃。
建棚投资比较大,一亩地算下来得投入五六万元,再加上购买树苗,不多久,刘先生的自有资金有些拉不开栓了。
“那会就得到了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贷款10万元。”刘先生说,“虽然利息高了些,但着急用钱,还能接受。”
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刘先生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不只扩大种植规模,还丰富了种植品类,增加了草莓等。
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周转资金需求量也增大了。
“按说贷款额度增加了,利息应该增加才是,可绛县农商银行反而给我降低了利率。”刘先生说,“相比之前的贷款,利息也降了不少。”
二是应对“产业需求升级”:创新与升级信贷产品。
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痛点,该行推出“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如“林易贷”。“林易贷”主要解决林农“资产不足、授信低”的问题,其模式是“林权+家庭信用”,贷款利率在“富农贷”基础上优惠50个基点,最高额度30万元。
8月20日,绛县林权确权颁证现场会在磨里镇召开。会上,磨里镇西尧村6户林农领到了盼望已久的“林权证”,和“林权证”一起到手的,还有绛县农商银行的授信金额。
“领到了林权证,又有了资金保障,这下底气更足了。”西尧村的裴先生获得了30万元授信额,他高兴地说,“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林易贷”是绛县农商银行应变的生动缩影。当然,该行应变的不止于此。在开发信贷新产品的同时,该行升级信贷老产品,如优化“药材贷”产品客群,服务对象由原来的自然人扩展至企业法人,贷款额度由最高3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在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做中药材购销生意的许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
许先生干这一行,有十多年了。起初是合伙干,运行资金合筹,他虽然赚得少,但压力也小,不用为资金周转担忧。
后来,摸索得差不多了,他决定单干。此时,绛县农商银行的小额授信就发挥了重要作用。2万元、5万元、10万元……随着许先生的生意越做越大,该行的授信额度也“与日俱增”。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药材行情稳中有升,又有绛县农商银行这一坚实后盾,许先生放开手脚,创建了绛县鑫盛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购销规模。
今年,该合作社又新建了一个仓库,用于中药材的初加工及储存等。“想着绛县农商银行帮不上啥忙了,没想到他们想客户之所想,既给我提额,又进行降息。”许先生说。
100万元的授信金额,让许先生的手头宽裕多了。
挖掘潜力,做优产品。客户在变,绛县农商银行的服务也在变。
三是应对“服务便捷性需求”:提升办贷效率与触达能力。
为减少客户“跑腿次数”,该行快速调整信贷运行机制: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提前明确办贷所需材料,避免客户反复跑;落实“限时办结”要求,压缩贷款审批周期,提升服务响应速度;持续深化“整村授信”“行业批量授信”,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对接农户、行业客户,将服务延伸至一线。
“转了一圈,还是觉得绛县农商银行够贴心。”
说这话的是高先生,绛县南樊镇中三村人。南樊一带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2020年,在外务工多年回到家乡的高先生,也想“试水”中药材种植。
在家人的技术指导下,他也流转了一些土地,种上了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同时,也开始“小打小闹”购销中药材。
这一期间,由于流资需求量大,他的资金一时比较紧张。此时,绛县农商银行“整村授信”的开展,为其送来了“及时雨”。
主动送上门的10万元授信,解了高先生的燃眉之急,也拉近了他与绛县农商银行的距离。
此后,高先生的事业不断扩张,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
然而,他们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种原因,2023年时,高先生与另一家银行“接上了茬”。
对于高先生的“出走”,绛县农商银行南樊支行客户经理李华感到惋惜,“我们尊重客户的选择,但绝不是‘一拍两散’‘一刀两断’”。
因为高先生的家就在南樊支行附近,抬头不见低头见,李华一直与高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好的政策,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隔一年,高先生又“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家银行一贷了之,其间也不联系,感觉冷冰冰的。”高先生说,“不像绛县农商银行,都没有合作了,还联系个不停。”
更为关键的是,绛县农商银行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拿出了“再续前缘的诚意”——根据高先生的资金需求,为其授信50万元,并且下调了利率。
这“满满诚意”,让高先生信心倍增。很快,他成立了绛县浩硕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也达到了100多亩,“咱这是订单销售,不愁销路”。
今年,高先生又扩建了厂房,收购量大了,需要干活的人就多了,更多的老百姓跟着“沾了光”。
高先生的“回归”,充分折射了绛县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应对市场变化的实践成效。
金融服务的核心在于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绛县农商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不仅精准破解了农户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更以透明、专业的服务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与小微企业。
求变:细化服务锻优势 生态协同促长远
在“应变”基础上,绛县农商银行进一步细化措施,从“单点服务”转向“生态化服务”、从“短期应对”转向“长期赋能”,厚植本土竞争优势。
一是深化产业链嵌入式服务,覆盖企业全周期。
针对农业龙头企业,该行提供“一揽子”服务,而非单一贷款。
坐落在绛县大交镇大交村的康园泰,是一家生产冻干山楂粉、石磨面粉及果酒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我们既销售初级农产品,也做农产品的深加工,是一家全产业链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杜安全说。
杜安全告诉笔者,他和绛县农商银行可是老朋友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做生意时就有业务往来,“没有绛县农商银行,就没有康园泰”。
今年年初,康园泰投资的果酒生产项目正式投产,山楂红酒、樱桃红酒及白兰地等陆续上市。
“市场反响还不错,绛县农商银行不仅在项目建设初期给予了500万元贷款,还利用自己的客流宣传果酒产品。”杜安全说,“公司结算、代发工资等也是绛县农商银行在做。”
值得一提的是,绛县农商银行还入企深度服务,为康园泰的员工办理贷款授信、存款、社保卡、信用卡等业务,实现“企业+员工”双服务覆盖,真正与企业“水乳交融”。
这种“鱼水情深”的“一揽子”服务,勾勒出绛县农商银行“求变”的轨迹。
二是构建合作生态,破解“担保难”痛点。
针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担保不足”的共性问题,该行持续加强银担合作深度——与运城财联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推出“总对总”担保和风险分担业务,降低担保门槛、分散信贷风险。
说到融资担保,南樊镇范柴村的杨先生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在外打拼小有所成的杨先生决定回村办企业,“看到村民的山楂、苹果销售难,又不能储存,心里难受”。
于是,他成立了山西毅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冷库,干起了各种果类的收购、保鲜、初加工等。
经过多年发展,毅涵农业已经成为当地颇有知名度的农业企业,仅它带动的相关产业就有“一串串”,像生产果筐的、搞运输的等。
“一年光电费就要400多万元,工人工资也得三四百万元。”杨先生说,“辐射农户有2000多户。”
为了打开高端客户的销路,今年,该公司又斥资600万元,新建了个标准化车间。
“关键时刻还得看绛县农商银行。”杨先生笑着说,“该行从中协调,为我们争取到了运城财联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支持,解决了300万元的资金缺口。”
“帮客户找合适贷款”便是绛县农商银行激发动能、厚植优势的务实之举。
三是精准匹配产业周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为避免信贷资金“错配”,该行深入研究县域特色产业规律:针对樱桃、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建立“农产品上市情况表”,详细分析各产业的投资期、生产期、收益期;定期向客户经理下发专项营销提示,引导信贷资金在“樱桃建棚期”“中药材购销旺季”“林果保鲜期”等关键节点精准注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是优化基层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可及性。
为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厘米”,该行优化完善客户经理服务工作机制,构建多层级服务体系: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及村“两委”,在行政村设立“金融服务驿站”,明确包村客户经理,“定人、定点、定时”驻村办公,为农户提供“贷款申请+服务咨询+金融知识普及”一站式服务;拓展社区金融服务,为每个社区匹配专属金融联络员,针对老年客户、小微企业主等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截至9月底,绛县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较今年年初增加7.17亿元(增幅达7.92%);各项存款余额较今年年初增加8.29亿元(增幅达11.87%),存款市场份额首次突破40%,达40.13%;各项贷款余额较今年年初增加4.82亿元(增幅达9.14%)。其中,实体贷款增幅超10%,普惠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均超20%。
在信贷需求多变的当下,绛县农商银行以“识变”明势、以“应变”破局、以“求变”提质,不仅守住了本土银行的市场优势,更以金融“旺水”精准滴灌县域经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持久动能。(文章来源:山西绛县农商银行 杜国强)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