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高考专业该如何选择?专家"手把手"教你填"好"志愿

2016-06-17 10:23 中国网综合

“高考结束了,有些家长来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及传媒专业。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建议如果孩子确实是亲生的,就尽量不要。”

近日,一则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冷”段子在微信圈里热传,也被改编成医学、法律等专业的不同版本。一些家长哈哈一笑的同时询问:难道新闻传媒、法律、医学专业这些原本的热门专业,真的都变成“冷门”了吗?高考专业究竟该如何选择?

曾经的“大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

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本科就业前景堪忧的“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

所谓“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与之相反,各项综合满意度较高,需求增长,则为“绿牌”专业。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布“专业预警”“专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计划。上海市教委6月发布消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因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因素,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

辽宁省则于5月下发通知,建议高校2016年度暂缓申请增设法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6种本科专业。这已是该省连续第四年公布专业设置“负面清单”。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专业“亮红灯”,旨在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将监管、服务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有机结合,为高校做好专业“加、减法”提供参考,防止高校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现象的出现。

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与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就业率却持续下行有关。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记者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到,全国目前共有58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却未能保持“高能”状态,全国就业率区间2013年为85%-90%,2015年则为75%-80%。

2012年,辽宁省首次开展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当时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44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布点35个,英语专业布点41个,市场营销专业布点39个,会计学专业布点36个。经过预警和综合调整,几年来,已有一些高校的这些专业停止了招生。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

吉林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表示,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是从国家和社会长远需求出发,所谓的冷或热专业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过热可能存在盲目性,而冷的专业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有关系。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专家指出,虽然专业冷热的相对性较强,但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仍是专业设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每年都是艺考的大热门专业,“百里挑一”的现象很常见。全国目前共有201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规模达14000-16000人。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增多,同时登上荧屏的主持人日益多元,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各级电视台、广播台需求持续下降。

--热门专业盲目扩张。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频频登上预警榜单,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比如,目前全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达75000-80000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设院校多达604家,毕业生规模达34000-36000人。

一位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多吸引生源报考,只好多开设热门专业,让学校越来越“高大全”,虽然招生规模上去了,但这些原来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一直上不去,部分专业低位徘徊,乃至走下坡路,因此而调整招生计划。

此外,专业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细分,分流了社会需求,也部分地导致原有的热门专业热度有所减退,如近年来热门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专业等,分流了不少艺术类、新闻学专业人才。

辽宁大学副教授姜海峰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有所变化。“一般而言,新兴行业更有前景,传统产业相对有比较稳定的新陈代谢,对人才需求量要小一些。”

“冷”“热”专业转换,选择不应“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一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一窝蜂”地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排在前面。

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每年有数百名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申请、考试转换专业。其中,一类是认为自己“入错行”,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另一类是瞄准几年之后好就业与否,二次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

面对专业“冷”“热”变换,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理性分析冷热,不要过分跟风;专业、院校有侧重,职业规划要长远。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生选择专业一定要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不要跟风。”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辅导员建议。

同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迅表示,教育不能因为暂时的冷暖而限制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例如基础化学是所有生命科学、医学的基础,不能因为就业不好,就把本科专业取消。

专家认为,专业的冷暖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考生还是要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能因为专业冷热而与自己的兴趣、特长背道而驰。对于高校来说,则应根据专业冷暖而调控区域的招生比。

姜海峰建议,考生选专业时应考虑到长远的职业规划,如果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星说,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和专业对口。“除了专业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看重,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道德品质、诚信程度等,还有一些企业看中院校的名气。”

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相比于专业,同样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小华说,除了专业以外,企业还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比如说接人待物、就业的稳定性,对自己的定位。

“许多优秀的学生参加过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是企业欢迎的人才。”李小华说。


专家“手把手”教你填志愿

招办老师口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冲保稳”、知己知彼、平行志愿、拉开梯度、服从调剂……

各招办主任对填报志愿方面所提出的建议,现总结了以下几点:

要知己,了解考生的主观意愿、性格特点、优势劣势。

了解自己的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在同省份考生里是什么位置。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综合判断自己该锁定哪些高校,适合学习什么专业。在这里可以结合一分一段表和高校历年招生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考生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不要盲目从众,更不要盲目追寻所谓的“热门专业”。要了解学校专业的内涵,知道这个专业具体学什么、将来做什么,从考生真正的想法去选择专业。

从长远来看,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选择自己未来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和个人生活的方式,所以在填报志愿前适当的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要知彼,了解各省的招生政策,了解高校,仔细阅读高校的招生章程。

志愿填报前,考生和家长要学会搜集信息,详细了解所要报考学校的信息。考生和家长可以到阳光招生平台上对关心的学校或专业进行查看,它对国家各类别的招生政策和文件都做了展示,把这个平台利用好了,对填报很有益处。

同时家长也要辅助考生学会看各高校的招生章程,因为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招生专业有没有级差的问题,部分专业对身体和外语语种有什么要求,有没有专业限制的问题。比如,有些专业要求语文、数学或者英语达到多少分,这样的就一定要看清楚,否则可能就是报的无效志愿。

广泛搜集信息,了解学校的优势专业有哪些,每年的招生规则,比如大类招生后期学校怎么进行分流,这些都要充分的考虑到。目的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你的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再缩小,找到一个更贴近自己需求的范围。

平行志愿填报拉开梯度,专业志愿一定要服从调剂,避免出现投档之后因为没有服从调剂而退档的情况。

“平行志愿”更加有效的保护了考生和家长的权益,怎么把这个政策用好?

现在绝大部分的省市都是平行志愿,考生在报考高校专业的时候,每一个高校或者说每个专业之间要有一定的分数梯度,比如三到五分的梯度,尽量保证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冲一冲”、“保一保”、“稳一稳”。

在报专业的时候,6个专业间一定要有梯度,提醒考生6个专业也一定要填满,考生在填专业志愿的时候除了了解自己填报的各个专业的特点外,也需了解一下其他专业的情况,报考前一定要仔细了解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

前面两个院校志愿可以考虑“冲一冲”,中间两个院校志愿要考虑“稳一稳”,最后两个院校志愿要考虑“保一保”,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的院校,也就是尽量保证所填报的院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增加投档成功的概率。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对先选大学还是先选专业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他认为,先选大学后选专业有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大学是考生与社会之间衔接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分析力,实际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养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期间是这“三观”和“三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是深入骨髓的。

至于专业方面的素养、技能和知识结构也很重要,但往往本科期间的学习并不是很深入,后面还有研究生阶段会更加深入地进行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学习。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