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鏉忔灄闀

36万件川博文物如何“防病”于未然?

2022-08-12 10:50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文保人员在监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摄

  几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火,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对博物馆的文物安全产生了浓厚兴趣。事实上,博物馆往往不会让文物“病入膏肓”才开始修复。对文物实行预防性保护、“防病”于未然远比文物抢救性修复更重要。

  四川博物院,以36万余件藏品的数量成为西南地区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博物馆。大量珍贵文物如何预防生病?2016年,博物院在西南地区首个引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这个将“触角”布控到博物馆库房及展厅每个角落的平台,成为文物们的“家庭医生”。炎炎夏日,博物馆收藏的珍贵书画会不会因为高温高湿加速老化或滋生霉菌?长时间灯光照射,文物是否会渐渐褪色?展厅里游客熙来攘往,超标的有害气体是否影响文物健康?“千里眼”们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瞬息万变的数据,为文物保护提供着宝贵参考。

  A

  328个监测终端“知冷知热”

  8月9日,三伏天的成都气温高达36℃。走进四川博物院,展厅内温度却十分宜人。在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环境监测机房,监控大屏幕上能清晰显示出各个展厅及库房的温湿度情况。随机点击进入古代四川厅,可见展厅温度一直保持在24.7℃至26.6℃,“这是体感非常舒适的一个温度,也是适宜文物保存的温度。”四川博物院文保工作人员雷淑表示。

  近年来,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保护理念也从抢救性保护变成预防性保护与之并重。正是在此背景下,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上线。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在博物院的展厅和库房遍设监测终端,24小时实时感知并记录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度、污染物气体等数据,文保人员再根据数据对文物保存环境采取相应调控,尽可能创造一个稳定、洁净、安全、健康的环境。

  那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文物保存?

  雷淑介绍,通俗来讲,稳定、洁净的环境更利于文物长期保存。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文物出现各种病害:青铜器、铁器等金属生出各种锈蚀物,书画纸张开裂霉变,石刻起酥风化,这就是遭受了环境的侵害。到了博物馆,历经成百上千年的书画、丝绸或者皮革类文物结构原本已经非常脆弱。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就容易加速文物纤维老化;湿度过高,则容易发霉,导致出现斑点、褪色等问题。

  那么材质相对坚固的青铜、石质文物,是否就不需要严苛的环境要求?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温湿度的频繁波动,会让文物不断热胀冷缩导致内部应力改变,导致文物出现开裂甚至断裂等损害。此外,潮湿、温暖、通风不好的环境中,霉菌的代谢产物有机酸还会腐蚀金属器、石器等无机质结构,给文物带来永久性损害。据介绍,四川博物院文物库房是地面全封闭式建筑,12个库房分布在4层楼房中,仅三楼的库房采用了24小时开机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其余库房受条件限制只能采用普通中央空调进行温湿度控制和通风换气。在高温高湿季节,库房的密闭空间会导致微生物繁殖而形成霉变,从而使文物遭受微生物病害。

  搞清楚了文物致病原理,四川博物院在文物库房和展厅布下328个监测终端,除了监测温湿度,还包括灯光调控、二氧化碳监测以及有机挥发物监测等。博物院甚至还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小型气象站,对小环境气候进行监测。每天,管理人员不仅要发布当日实时气象信息,还得对平台进行查验,以便第一时间获取相应信息及时处置。打开系统,可见监测终端大多为绿色。其中几个当天突然闪现红色预警,工作人员赶紧前往处理,才发现原来是终端电池耗尽。

  B

  最怕平台突然亮红灯

  正式上线的监测平台很快发挥起了作用。

  2017年国庆节前夕,四川博物院针对大假推出“翰墨至宝——四川博物院藏书画精品展”。这是一次难得的精品书画大集结,包括宋徽宗《腊梅双禽图》、宋孝宗赵眘手诏卷、唐伯虎巨幅画作《虚阁晚凉图》等在内的珍品纷纷亮相。然而,这些书画精品历经数百年,早已脆弱到对环境异常敏感。彼时,临时展厅中央空调系统调控效果较差,展柜密闭性也不太好。夏末时分,空气湿度也很大。怎样保证国宝们的安全?

  展览之前,四川博物院文保人员根据展厅监测终端数据,紧急调集417盒调湿剂和600袋吸附剂,总重量超过180公斤,分别放置于展厅及展柜中。很快,这些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和有机挥发物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脆弱的书画终于得以放心登场。

  为文物创造适宜的展示环境,是监测平台的重要职责。雷淑介绍,无论是常设展览,还是特色临展,文保人员都要以手持式检测设备和监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对展厅、展柜的温湿度、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环境数据进行检测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

  细心的观众发现,和“翰墨至宝”几乎同一时间开展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尽管展品几乎全是石刻,可现场不仅有呼呼运转的调湿机,还专门配置了8台温湿度传感器。为何石质文物也如此“娇贵”?原来,展览中一批来自新疆的石质文物因年代久远保存状态不佳,对湿度非常敏感,9月末的四川,空气湿度依然很高。为确保文物安全,文保人员小心翼翼地对这批新疆文物进行了薄膜封装以隔绝空气,同时还在展厅布控监测。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监看这个展厅的温湿度情况,结果显示数值一直在安全范围内波动,证明现场环境对文物十分友好。

  作为文保人员,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检测时数据异常,这意味着很可能有文物保护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2021年5月,“远古四川——史前时期的四川”常设展览正式开展。这是一个全新打造的展览,无论是灯光、展柜玻璃等硬件还是展陈理念,都相当先进。让人意外的是,展厅刚布展时,工作人员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展厅环境温湿度、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进行检测时,发现陈列资阳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等展柜数据异常,原来因为展柜全新,甲醛含量超标。很快,他们在展柜中放置了文物专用吸附剂,污染物浓度渐渐下降到了安全区间。那么,甲醛超标还会影响文物安全吗?雷淑介绍,四川地区湿度较高,甲醛溶于水之后就会产生酸性物质,同样会对文物形成影响。

  即使在相对密闭的文物库房,环境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几年前,一间文物库房的温湿度监测终端突然报警。工作人员检测后发现,库房文物展柜内的湿度比库房外面还要高。“这个现象非常不科学,理论上外面的湿度应该比库房高。”文保人员对此检测数据无比困惑,经过一番检测,才发现是中央空调出了故障。库房密闭空气不流通,最终导致湿度越来越大。幸运的是监测系统及时报警,让文保人员得以把对文物的伤害减到最小。

  C

  文物“上班”打考勤

  平台拥有话语权

  作为文物的“保健医生”,负责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的文保人员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根据环境监测数据,为馆藏文物预保护情况提供评估报告,并且提出保护建议。有详实的数据为支撑,文物考勤的时长、“居住”和“上班”的环境,平台最有话语权。

  2017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上线一年,文保人员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整理了数十个建议。

  在民族文物库房,平台检测出灯具的紫外线含量过高,并且甲醛及有机挥发物VOC浓度较高。怎么改?让合作厂家更换低照度的无紫外线灯具,并且放置相应吸附剂降低污染物浓度。一段时间以后,库房的监测终端终于红灯变绿灯。

  有机质文物特别容易受温湿度波动的影响,川博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画,尤其张大千作品更是单独开辟了展厅。怎样保护?那就在24小时不间断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基础上,从灯光、展柜密闭性等方面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造和治理,还专门为部分特别珍贵的文物展柜配置了净化调湿机。

  来自文保人员的专业建议,还影响着珍稀文物展出的季节和档期。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宋徽宗等名家书画真迹往往惊鸿一瞥之后,短期内很难再次出现,就和文保人员的专业意见有关。

  雷淑介绍,纸质和丝织品等文物对光线特别敏感,年累计照度值应该控制在50000LX·H以下。换算下来,展陈时间一般不能超过3个月。因此,他们在报告中建议博物馆常设展中的这类文物应该每三五个月就要进行轮换,撤回的展品建议3年内不再展出,而是闭关休养生息。而在张大千艺术馆以及工艺美术馆等展厅,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和多功能感应灯已经上线。如果长时间无人进入,灯光将自动切换成低亮度或关闭模式,以降低曝光量。

  这些年来,每年提交的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年度监测(检测)分析报告,不断推动着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变,尽可能让文物安全问题“防病”于未然。据介绍,正在规划中的四川博物院新馆,将在建设时大量采用报告中的建议,提前给文物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家”。来源:四川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