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鏉忔灄闀

“北斗”闪耀 自主创新路上的成都星光

2022-08-26 19:10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唐仁杰 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产品事业部主管工艺师

  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电装大楼生产车间

  昔有司南,今有北斗。

  “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北斗星,自古就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不仅满足于天象指引,华夏先辈们还利用磁铁石打磨出人类第一个指引方向的工具——司南。

  古老华夏智慧在今时跨越时空接力。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北斗”“复兴号”“长征三号”……“创新驱动”方阵中,大国重器举世瞩目。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走上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从2012年开始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到2020年服务全球。北斗系统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

  北斗问天,国之夙愿。这是一条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独立自主行进的道路,其间凝结了无数的心血与付出。

  北斗星光闪耀,这其中也凝聚着成都贡献的一分力量,少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产品事业部主管工艺师唐仁杰和同事们的不懈贡献。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开始为全球提供服务。这一刻,中国航天又站上了一个新起点。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之路上,有这样一组数据: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正如繁星中的每个发光体,庞大数据之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产品事业部主管工艺师唐仁杰和他的同事,就是这些数据之中很少被外界看见的一群人。逐梦之旅上,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和坚守。

  2010年至2019年之间,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多个前方科研院所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分产品的生产任务,先后生产星上机箱百余台、电路板5000余块,任务涉及电装、固封以及调试等诸多工作。秉持“要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念,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在闪亮的青春里,续写着“斗”转星移里的新时代北斗故事。

  十年攻关的“造星人”

  2020年7月31日,一如往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研究员、技术员各司其职地忙碌着。临近上午11点,车间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聚精会神进行星上产品焊接的唐仁杰随即听到同事的声音:“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了!”

  感觉到心跳似乎突然加快,唐仁杰激动地走出车间,从储存柜里拿出手机搜索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的新闻,“开通了,成功了!”唐仁杰抬头看向身边,一直以来共同作战的同事脸上也写满了难掩的激动,为这一刻,他们日以继夜,倾注了太多。

  后来,在科研生产的道路上,唐仁杰还收获许多好消息,而当时的那份激动,依然是心底最强烈的跳动。

  仰望星河,北斗七星,自古就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我国开始研究利用卫星进行地面定位服务,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然而,当时的中国,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技术基础,都可望不可即。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是时,美国GPS已经完成了全球组网。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成功申报频率资源。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2007年4月初,首颗北斗二号卫星终于如期立在发射塔架上。

  “与国际电联组织7年之约仅剩不到4小时,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成功传回信号,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但未料及,我也成了中国北斗事业的接力手。”唐仁杰说。

  卫星产品特殊,是因为其产量极少且质量要求高,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市面上也不会流通配套生产的工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唐仁杰经常会根据产品特殊性发明专用工装与工具,研发制作工艺设备,满足一些精细零件的焊接或组装需求。

  “你看,通过这几个关键环节,轴距可以灵活调节,能一次完成双边引线成形,且不伤引线。”打开手机,唐仁杰介绍起自己保存了多年的设计图。针对航天电子产品中轴向元器件成形加工操作繁琐、易损伤器件等问题,唐仁杰历时3年反复进行技术研究和验证,设计开发了“轴距可调式轴向元器件双边无损成形钳”,彻底解决了轴向元器件成形加工难题,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提升了数倍成形速度。

  在电路板加工过程中,针对板间连接器中间位置除金搪锡技术难题,唐仁杰通过设计专用搪锡装置并探索采用波峰焊搪锡操作特殊工艺方法,攻克技术瓶颈并填补板间连接器搪锡工艺空白。

  这些技术,在北斗卫星星上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块芯片上“盖大楼”

  今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会上,唐仁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在这个人生的闪亮时刻,唐仁杰却缺席了。

  彼时,唐仁杰正在前方为某重要型号任务攻关做保障,而对于那次的缺席,他说:“对这个奖章最大的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路上。”

  此次采访两天前,马不停蹄的唐仁杰刚出差回到成都。时隔两年,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正领命执行新的科研生产测试任务。在车间操作一线,他快速地分辨着芯片上每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器件。

  作为一名“全能型”人才,唐仁杰的任务涉及电装、固封以及调试等诸多工作,在他眼中,这些工作就如同在一块芯片上盖大楼,其中焊接就如同砌砖。

  几秒内,焊点落下,焊接完成;十几年,磨炼力度,掌握时间。“表面上看,做星上产品与做普通的电子产品无异,例如电路板的焊接都是采用锡铅焊。但焊接时要求的环境、人员操作以及检验的标准是大不一样的。”唐仁杰戴上防静电手环,拿起一块已经焊接完成的芯片,上面有些器件只有四分之一个芝麻粒大小,肉眼难以看清编号,更是难以准确找到其引脚位置在哪里,但唐仁杰却能在几秒之内完成精准焊接交付。

  卫星上天后是无法返厂重来的,所以必须保障0缺陷,认真对待每个0.1毫米。”自2009年成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员起,唐仁杰便凭着一颗匠心,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他先后参与嫦娥、天问、北斗、天和核心舱等多个航天重大项目产品生产,完成2000余块星载印制板焊接,1000余套产品调试,一次交付合格率100%。他用亮眼的“焊花”,为一件件大国重器铺就了灿烂的航天“星途”。

  英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

  腰间系着电缆线的一端,匍匐爬行在50余米高的塔架之上,海南微风和煦,粗壮的电缆在风中微晃,但韩博玺无心感受春日,他只专注于眼前的电缆线接口,鬓角间,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淌,但他只是均匀呼吸,目不斜视地向卫星爬去。

  风筝漫游天际,需要线的牵引,卫星遨游宇宙,需要电缆的供给。作为“放风筝”的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电子装联车间电装三组组长韩博玺在实践17号卫星发射前,一直奔波于发射一线——中国文昌发射基地,负责地面设备安装与电缆调控等工作。这天,正是为卫星接通电缆的日子,需要有人将电缆从卫星背后的装配室通过塔架牵引至卫星之上并接入对应插口,他便自告奋勇地上了!“很紧张,但是能够参与见证这种重要的航天时刻,我觉得是每个航天人的梦想。”

  航天事业没有个人英雄,每次成功发射就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在韩博玺攀爬于塔架之上时,唐仁杰则在1400多公里外的成都,与同事紧紧注视着屏幕,在实践17号卫星上,也有凝聚了他们心血的产品。

  “五、四、三、二、一,点火!”尾焰升腾,声震天地。虽然不能到达现场,但看见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每一块芯片、每一根电缆、每一个按钮,随着卫星一起踏上探索之旅,这群成都航天人无不热泪盈眶。

  北斗征途

  1994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启动建设

  2000年

  北斗一号系统完成建设

  2007年

  带着占领频率资源使命的“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

  2012年

  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并开通

  2017年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开启,2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了18次发射任务,实现18箭30星

  2020年6月23日

  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这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2020年7月29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完成了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

  2020年7月31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对话】

  有“自主”才能“做主”

  记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百姓生活有哪些关联?

  唐仁杰:北斗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气象预警、灾害测报,小到地图导航和共享单车定位,都需要用到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把北斗想象成“千里眼”,它在我们生活需要帮助时就会出现。

  记者: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唐仁杰:很简单,有“自主”才能“做主”。为什么要建北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从1994年立项之后,北斗人开始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当时我们缺资金、缺人才,所以提出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要分“三步走”,先覆盖国内,再覆盖亚太,最后覆盖全球,这就是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的由来。为了走通这条路,几代北斗人熬白了头发,终于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100%。

  北斗的成功告诉我们,国家崛起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掌握主动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依靠引进也是靠不住的,只有把钥匙拿在自己手上。

  记者:在中国航天事业腾飞这十年间,您觉得成都航天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唐仁杰:我很喜欢万户飞天这个故事,我觉得,万户所做的飞天尝试,和成都航天人拥有的品质很像,就是敢想敢做。成都人很拼,尤其是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

  就我自己所感受到的而言,近年来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来到成都,扎根在这里,投入到这场星辰大海的探索中,可以说,在我国重要的航天任务中,成都力量从未缺席,在我看来,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时代责任。

  记者:今年,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何理解这份殊荣背后的价值?

  唐仁杰:这份殊荣不属于我自己,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北斗人”这个群体的肯定。

  天上的北斗七星,自古就为人们指引着方向。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在太空中,一张国产化“星网”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出行,那心头,才是真正的踏实!

  航天事业是需要传帮带的。我曾跟着师傅学习,现在,我也在把自己所学所悟教给接棒的年轻人,星空之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

  【记者手记】

  望星空 攀高峰

  璀璨星空,北斗闪耀。在唐仁杰、韩博玺的背后,是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几十万建设者的聚力托举,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作“北斗人”。他们共同的梦想,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因为“自主才能做主”,因为“创新才能发展”。

  起步晚、底子薄,中国要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一些国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正是凭借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人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非凡,用一个个突破刷新了科技强国的“中国速度”,展现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

  “北斗”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因为把关键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掌握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是因为其持续满足着全球用户需求,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是因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分你我,全力攻关;是因为不论身在什么岗位、专攻何种技术,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力求极致,精益求精。

  着眼一点,“北斗”如此;着眼全局,经济社会发展亦如此。时代赋予了每个人梦想成真的机遇,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负韶华。无论发展环境多么复杂,面临的难题如何险重,我们都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斗转星移,北斗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拼搏奋斗的精神也不会停歇。迈向前方,每个人的力量,都在汇聚成中国的力量,这是我们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合力,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力。来源:成都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