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丧葬习俗,是土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土族葬礼中处处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互助土族的葬礼主要为火葬和土葬,还有对寺院的活佛及高僧大德行塔葬,对婴幼儿行野葬,历史上对寺院喇嘛曾行过天葬,现已消失。互助县的东沟、丹麻、五十、红崖子沟、松多等乡镇的绝大部分土族和寺院喇嘛行火葬;互助县东山、台子、威远镇、东和以及加定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行土葬,部分地区行火葬。 送葬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黑压压的送葬队伍出发了。旦见阿爸兄弟三个和旦见一起抬着桑杰阿爹的灵轿,走在队伍最前面。送葬路上遇到的村人们都自觉地加入了送葬队伍,等赶到桑杰阿爹的塔布面前时,已经有近两百人。 由旦见的大伯将桑杰阿爹的遗体面朝西放进塔布内,接着进行火化。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旦见阿爸拿着一卷柔软的羊毛毯子急忙盖在了塔布上。旦见告诉我们,按照土族人的丧俗,不能让阳光照射到遗体上。与此同时,旦见三叔把灵轿也拆散了作为燃料烧进了塔布里。 桑杰阿爹在八十岁那年已皈依三宝。照习俗,这样的老人在火化时,喇嘛要举行火祭仪式。两个喇嘛也在送葬队伍里,当塔布内的柴火被点燃时,喇嘛们开始念诵光明指路经,往火化炉中浇酥油、投放五种白色粮食、直木棍子,祈祷桑杰阿爹的魂魄能够找到光明的路径,径直到达香仙巴郎极乐世界。 松巴从怀里掏出桑杰阿爹的烟袋,取出烟锅,将桑杰阿爹带了一辈子的烟袋放进了火化炉中。带上它吧桑杰阿爹!有了这个烟袋,阿奶就会认得您了。在香仙巴郎天国里,您和阿奶终于可以团圆了。 松巴留下了桑杰阿爹的烟锅,就当他是自私吧,反正黄铜和玉也烧不着,就让它留着做个念想吧。 这个时候,旦见阿妈,三位姑姑和媳妇兰索,儿孙媳妇们哭诉告别。 在今天的日子里, 在那白色土块砌成的, 犹如宝塔般的“塔布”里, 我们不孝的儿女们, 用十指连心的双手, 将我们恩德的父亲, 放进了白色的宝塔里, 我那恩德的父亲, 将成为燃烧火焰的火心。 我那恩德的父亲哟! 在今天的日子里, 身着袈裟的父辈们, 用那无边的佛法, 为您指点着光明的去路, 请您在佛法的指引下, 径直到达香仙巴郎天国。 …… 火化正式开始,送葬的人们退出火化场地,只留下火化者。 火化进行到一个多小时,旦见给火化者送去了茶和馍,并叩头致谢。 下午三点多,桑杰阿爹的遗体火化者们回来了。照规矩,孝子们要在门前跪迎。旦见阿妈已经在门前放了一堆大火,火中放入柏香。火化者和孝子们洗脸洗手,从火堆上跨过后进入家门。五点钟,桑杰阿爹的骨灰充分冷却了,祁家的一家人又聚在了火化场。由年龄最大的大伯开始,每人拣拾一块骨头置于一个长方形的木盒中,这就是土族人的骨灰盒了。这样轮换着来拣拾,直到最后一块。紧接着,叔伯阿爸已经找了处向阳避风的地方,将那个小方盒子埋进了土里。照土族人的规矩,桑杰阿爹的骨灰要等到来年清明时才能移到祖坟上。 接下来,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的守孝期了。在这四十九天中,孝子们不理发,不刮胡须,每天傍晚要到临时埋葬骨灰的地方煨“斯佐尔”(斯佐尔:土语,一种油面。)祭奠。 土族人丧俗的整个过程肃穆、凝重,处处呈现着一个民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轨迹。千年沧桑岁月,无论世事如何转换,这份文化的圣洁之风从不曾停歇。那是从深山幽谷的萧萧枯叶上升起而越过高天到达的风,那是雪山冰谷里浴过星光的寒风,那是风干过佛陀的那颗晶莹泪水的千年之风。土族人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豪情,柔情,深情,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壮美的画卷。(下)
延伸阅读: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 史料证明,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综上可知,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与“孝”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要求。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进程、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去除包含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过量的烦琐形式,保留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并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在当今仍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