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杏林镇  as  华州区杏林镇

吉林:持续提升建设质量 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整体跃升

2017-11-01 11:31 四平市政府督查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四平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精心组织,创新举措,坚持从环境整治入手,分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打造样板村群,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以拓展精品样板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提高,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我们以全市36个省级重点村、47个建设项目为引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省补资金1440万元基础上,全市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3亿元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共修建村部41个、道路567.99公里、桥涵286座、排水沟14.36万延长米、文化广场14.26万平方米、大门2810个、围墙8.87万延长米、垃圾堆放点4985个、卫生厕所3516个、科学储粮仓2546个。
  (二)精心打造精品线路。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自然田园景观、地域文化、乡土民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度假农业、农家乐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大力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农耕体验、自驾露营等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全市打造了以关东农耕博物馆、一马树森林公园、卧虎大草原、丛泉湖花海、大孤山温泉等为核心的15条乡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
  (三)抓好村屯完善提升。通过提升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完善村屯绿化美化亮化,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等,2017年,全市完成300个村的提升任务,提升覆盖率达到40%。
  (四)实施整县(市)区、乡(镇)示范推进。启动铁西区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整区推进试点;铁东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整区推进试点;伊通县绿化美化示范整县推进试点;梨树县梨树镇、榆树台镇,双辽市玻璃山镇、永加乡、服先镇,伊通县营城子镇等6个乡(镇)美丽乡村整镇推进试点,全力做好试验示范,继续引领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努力创建清洁家园
  针对我市农业比重大、基础设施欠帐多、村庄密集、财力薄弱的实际,我们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省里“八清一禁止”的工作要求,围绕我市“农村五改”工作方针,精准发力,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
  (一)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是是抓好公路、铁路、旅游线路两侧,农村房前屋后、村屯公路两侧,农村柴草垛、粪堆堆放,村部、学校、广场、农贸市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各种墙壁“疥癣”,禁止焚烧秸秆。2017年,全市共投入环境整治经费1.9亿元,清垃圾1373.23万吨、清粪堆5.49万个、清柴草垛2.84万个、清路障2.57万个、清路边沟299.93万延长米。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督促各村建立设施维护和垃圾清理、卫生日常保洁的长效机制、管理机制、领导机制,全面落实“五包”、“八不准”。2017年,全市766个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覆盖面达到99.29%。
  三、以提升建设内涵为抓手,全力打造新农村升级版
  建设美丽四平,必须依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实现农村美,关键是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
  (一)抓美丽乡村创建。四平市充分整合利用中央、省、市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美丽乡村创建,自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美丽乡村评选,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为目标,打造精品样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6年底前,创建了以梨树县蔡家村“传统农耕展示型”;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等村“高效农业引领型”;伊通县靠山镇姜家村、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等村“民俗文化传承”;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铁东区石岭子镇哈福村、铁西区东八大村等村“乡村旅游型”;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等村“生态保护型”为代表的142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017年全市预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00个,在年底评审通过后,全市美丽乡村数量将达到242个,覆盖率达到31.5%。
  (二)抓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选。按照“五美”、“五净”标准,规范评选活动程序,统一评选标识,提倡开展邻里推荐、屯公示、村审批、乡镇统一命名,以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典型,公布发布评选结果。2017年,评选美丽庭院10000个,干净人家30000户。
  (三)抓村屯绿化美化亮化。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两侧等为重点,突出路边、沟旁、村屯、庭院等重点地段植树栽花种草。2017年,绿化美化公路906.23公里,行政村362个,自然屯2796个,栽树636.41万棵,栽花705.09万平方米,栽草坪24.09万平方米,安路灯2593盏。
  (四)抓文化品牌打造。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彰显新农村文化特色,2017年,共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村30个。
  (五)抓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从精品示范带动做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城里人乡愁有寄托,愿意来乡村感悟生态之美,体验耕读文化、寻觅山水情怀,把我们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推动经济发展。2017年将推动50个新农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开展现代农业采摘活动,推进民俗游和农家乐,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
  四、以完善体系制度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四平作为农业大市,加快发展根基在农村、潜力在农村。我们坚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品线路(片区)打造提升等工作,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力量匹配、政策支持、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方面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措施,确保四平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全市各地各部门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市级强力推进、县(市)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明确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规划方案,调进度、指问题、破难题、鼓干劲,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激发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热情。
  (二)强化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多渠道解决“筹资”难题。鼓励县(市)区把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原则,把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结合。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三)突出产业支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一是着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特色园区。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肋资金,重点支持培育生态农业、土壤改良、智能养殖、园艺特产、田园综合体、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乡土风情,大力发展具有四平地域特点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省、市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补助项目,市、县(市)区农业部门产业项目要向精品线路倾斜,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兴建一批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乡村历史博物馆,同时搞好接待,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新农村项目共建,成果共享。三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强有力的产业和资金支撑下,拿出部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力争取中央、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对农村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开展以“五清、十建、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大整顿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文化传承教育。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各类评选活动,推进文体活动进农家,挖掘村规民约、家训祖教等传统文化和管理制度,通过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远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四)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效能提升力度。坚持引导、激励、整合、监督多管齐下,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相互融合支持。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特色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乡村目标。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联动、打牢基础、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目标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情况调度机制、综合考评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民主决策管理机制、设施维护运行机制等,树立了鲜明工作导向,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长效化。
  (五)明确工作责任,加大督导检查考核力度。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目标责任制,重点工作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年考核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整改,对整改不力的的要给予通报批评。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地方实行奖励。(四平市政府督查室)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江山多娇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