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已经摆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把贫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上月初召开的全省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口。省委决定把2277个省定贫困村纳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范围,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根本改善全省农村面貌。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期“南方网红走基层”将视角对准新农村建设,深入走访惠州松树岗村、观背村、上东村为代表的一批新农村,不仅是为了展现新农村建设背后生动的广东实践,更期待探寻中国命题下的广东答案。“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广东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同样走在前列。从2014年起,广东每年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分别选取6个和14个片区开展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深入挖掘整合地方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特色资源,率先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先行探路。
百花齐放的惠州新农村建设思路和示范村建设模式,为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罗浮山下松树岗村,把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东江之畔观背村,把新农村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曾经的“问题村”变为“文明村”;龙门县上东村,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贫困村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引领三个村的巨变中,既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行动,又有因地制宜的特色项目。据了解,当前惠州以“3+3+X”模式统筹新农村建设,全域推进“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三大工程”,同时结合各村实际,鼓励开展“自选动作”,深入推进“三个一百”(百局扶百村、百企扶百村、百会扶百村)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带动越来越多村庄“脱胎换骨”。实践再次证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全省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短板和薄弱领域,特别是省委决定将2277个省定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对各地党委政府和这些贫困村提出了严峻考验。“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管任务艰巨,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一个村一个村抓好,把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作为突破口,必然能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定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大拆大建,不是简单城镇化,必须立足农村、扬长避短、遵循规律,给乡亲们造福,为老百姓谋利。广东应该也有能力率先突围。(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