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郑州,你喜欢不?下一步,郑州将全面放开县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地落户。
看看伴随着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怎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撰文丨金水河记者徐建勋 杨凌 李林 何可 7月20日,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暨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勾勒出省会郑州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蓝图。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郑州的发展规划备受瞩目。而本次会议所传递的信息量足够大,小金为大家一一梳理。 郑州从一个人口不足10万人的县城发展到如今650万人的新兴城市,仅用了不过几十年。 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郑州凸显出城市承载功能严重不足、城乡二元问题突出的阶段特征。 因此在这一时期,郑州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突出“以拆开路、以拆促建”的理念,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 数据显示,2015年底郑州市GDP达到7315亿元,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6位,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提升至19.8%和31.3%,城镇化率达到69.69%。 与此同时,郑州市也面临着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所带来的功能缺失、内涵不足、品位不高、管理粗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进入“十三五”,郑州瞄准转推进城市国际化的目标,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建设应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我们不妨直接捞干的,看看伴随着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怎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放开”,让各类居民同享公共服务 郑州下一步将全面启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两个“全面放开”,切实降低落户籍的各种限制,让各类居民同享政府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5年郑州市常住人口956.9万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49.23万人。 今后郑州将积极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下一步,郑州将全面放开县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地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 同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在居住地享有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等便利。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500米内,公共交通随心选择 到2020年郑州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00公里,运营与建设总里程将达472公里。同时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要达到65%。 今年要新开工建设3号线(一、二期)、4号线、城郊铁路二期(南四环至郑州南站)、2号线二期、10号线、11号线;2017年要开工建设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二期;2018年要开工建设7号线一期;到2018年底,地铁运营总里程要达到94公里。到2020年,地铁运营总里程要达到300公里以上。 到2018年底,建设快速公交13条线路。完善提升中心城区“井字 环线”快速路系统,确保农业快速路、京广快速路、东三环快速化(G107辅道高架工程)、南三环东延、北三环东延等工程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四环快速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完善的快速路体系,实施长江西路等475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确保建成区主次干道路网更加完善。 郑州将通过三年努力,力争达到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达到18公里/小时。同时,郑州以优先满足公交换乘需求为目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居住点等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自行车停放点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设施,优化自行车生存空间,保障自行车路权,倡导和培养市民采用“公交 自行车 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 基建提质,让城市变得更“贴心” 未来一个时期,郑州将以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对城市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力争通过3年努力,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气化率达到94%,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75%,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 同时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到2018年,建成郑东新区白沙组团、惠济区花园口组团等8个试点共计44.1公里综合管廊项目,完成不少于8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面对全市安置房建成交付面积仅占规划建设总量22%和回迁群众数量只占应安置总数44%的双重压力,郑州市提出,要把加快以拆迁群众安置为核心的各项建设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动迁群众早日回迁。到2018年,5县(市)安置房力争全部建成,群众全部实现回迁。 蓝天碧水,享受健康绿色生活 郑州下一步加快构建起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良性城市生态系统,让市民更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健康城市生活。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等措施,精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到今年年底,城区PM2.5、PM10平均浓度控制在国家和省定目标以内,确保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退出倒数后5位,2017年退出后10位。 大力实施绿地工程。新建区级综合公园11个、游园60个。市区每年新增绿地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8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绿地率达到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1平方米。
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强力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今年9月底全面转入大规模作业,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建成;加快实施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等水生态、水景观提升项目,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