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杏林镇  as  华州区杏林镇

成都:一睹西岭雪 碧水绕绿城

2016-12-20 08:57 中国环境报
成都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中的科学城一隅。
晨曦微露的成都CBD美景
朝阳映衬下的成都锦江新貌。
 

◆本报记者原二军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人们近年来发现,他们能看到的蓝天越来越多,许多人也因此频频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和分享成都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图片,并给图中的蓝天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成都蓝。

“成都蓝”越来越多,也得到了环保部门监测数据的支持。11月中旬,成都市环保局通过媒体公布了一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上年同期相比,成都市1~10月空气质量总体好转,颗粒物浓度总体下降,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具体到各个区(市)县的空气质量,从PM2.5浓度同比变化看,22个区(市)县均呈下降趋势。而PM10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除个别区域上升外,其他区域均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今年前10个月,成都市空气质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总体好转。

“环境治理成效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有体会、能受益。”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近年来,全市环保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大刀阔斧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曾受雾霾困扰的成都,正成为蓝天白云、碧水环绕、满城绿树繁花的宜居家园。

▷向大气污染宣战,“成都蓝”越来越多

“成都市的蓝天越来越多了。”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这是他们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变化。为取得这一显著变化,成都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和国内很多城市相比,成都市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有着先天的劣势:城市座落于四川盆地西部,市域内海拔落差达到5000米,总体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冬季雾日较多,常年存在逆温层,为全国两大静风区之一,不利于大气污染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而且由于湿度的增加还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二次颗粒物。此外,成都市人口稠密、机动车保有量大、产业集聚,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大,则为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难度。

面对不利因素,成都人没有退缩,而是摸清底数,积极采取针对性举措,对大气污染进行“宣战”。

防治大气污染,首先要搞清楚污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根据对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综合来源解析结果来看,在PM2.5中,移动源贡献最大,占到27.3%,其次为燃煤和扬尘,分别占25.1%和20.8%,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分别占6.0%和7.3%。而在PM10中,扬尘贡献最大,占25.4%,其次为移动源和燃煤,分别占24.7%和23.3%,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分别占5.3%和5.9%。

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超460万辆,中心城区机动车总量超过170万辆,而且还以每年超过12%的速度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为控制机动车污染,成都市提高新车上户环保标准,新上户的所有汽油、柴油汽车均执行国Ⅳ排放标准,重型燃气汽车执行国Ⅴ排放标准;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33个;逐步扩大高污染汽车限行区域和限行时段,将黄标车限行区域扩大到绕城高速环线内,并采取路面执法和电子眼抓拍等手段加大黄标车限行查处力度,2014年以来抓拍黄标车违反限行规定3.3万余起;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4年以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3.2万辆,其中,淘汰市级公务黄标车1400余辆、旅游客运黄标车320辆;率先试点供应国Ⅳ柴油,2014年起全面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汽油;2015年,启动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247座加油站设立了车用尿素供应销售点。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将全面淘汰“黄标车”。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强化重污染行业治理。成都市关停了成都力度上风向重要污染源的川化、攀成钢燃煤使用生产线;集中组织燃煤锅炉污染专项治理,在中心城区和15个郊区(市)县全部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内共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1台;集中对家具生产、汽车生产、4S店、化工等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

持续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成都市实施裸土覆盖、道路硬化、提档降土、树池覆盖“四大工程”,并开展了基础施工工地安装可吸入颗粒物在线监测设施试点工作,全时段对工地扬尘进行监控,为从源头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探索总结了经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集中开展了饮食油烟污染整治,对规模以上的餐饮店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减少了饮食油烟对大气的污染,群众对油烟扰民的投诉明显下降。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都市先后与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资阳6 市签署了《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制定了《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小组工作规则》。近年来,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成都市防止输入性秸秆焚烧污染,保障重大活动空气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及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印发了《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每年安排约5亿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在多个方面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成都市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5年与2013年比,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8%、34%、55%、16%,提前完成了“大气十条”确定的成都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四大措施系统治水,提前两年完成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

成都市是一座遍布河流的城市。从2000年前的李冰修筑都江堰开始,成都市便与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水巷纵横,叠桥相连,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河流水质变差,有的甚至变成黑臭水体。

为了推动城市水污染治理,成都市确定了系统治水与重点治水思路,将水环境综合整治由点源生活污水治理向重污染流域系统治理转移;重点工业污水排放治理向城镇中心区域黑臭水体治理转移;生活污水达标治理向污水资源化治理转移。一系列举措的实施,

一是集中开展了岷江内江全流域整治,沱江流域重点排放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排放调查与整治,先后完成整治项目121个,岷、沱江流域出入境断面的氨氮、化学需氧量有了明显下降,水质达到划定断面标准的月份有了增加。

二是严格按照“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治理内源,活水循环、补给清水,净化水质、修复生态”等技术措施。从2013年8月开始,采取“截污、清淤、输配水、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用3个水利年度的时间,对413条黑臭河渠及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实施了综合治理,河渠水质呈明显好转趋势。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截污再行动工程,都江堰市、郫县启动了饮用水水源通道徐堰河、柏条河下河排水口综合治理,新都区、郫县启动了农村污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三是加大了污水资源化建设力度。目前,共有3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21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处理能力分别为306.16万吨/日、40.54万吨/日。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6%、85%、60%。建成日处理规模达100万吨的第九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在不新增用地、不减产的前提下,完成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总氮除外)。建设并完成了日处理180吨提标、扩容新建与改造,节约稀释Ⅱ类水资源在10倍左右,主要污染物减少了60~80%,为中心城区每天提供了20个流量左右的再生水资源。

四是健全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为巩固保持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后日常管护工作的通知》《成都市河渠水环境检查考核细则》(试行),建立了府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管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河渠水环境质量进行巡查、考评、通报,并实行严格奖惩制度,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社会化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河渠水环境日常管理及排水管网维护,水环境管护水平逐步提升。各级政府将水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工程目标,进行考核;全市设立了73个水质考核断面,建立了跨界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倒逼水环境质量改善;着眼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全面实施“河长制”制度,明确各流域行政区水环境质量监管责任,从制度上保障了长效管理的落实。

在国家“水十条”发布之后,成都市也于今年2月发布了地方版的“水十条”。与前者相比,成都市“水十条”在多个方面的要求比国家、省级标准更为严格,在工业污染防治态度上也更加强硬。如“水十条”提出的工作目标是,2017年年底前省会城市等建成区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成都市则自我加码,要求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必须始终保持100%,2015年完成全市黑臭水体治理后,提前两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工作目标。对于不符合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和磷化工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2016年底前将依法全部取缔。其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保障水污染防治,成都市治水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据了解,2016年,成都市在治水方面的投资总额将达到30亿元以上,至少比往年增加30%~40%。

▷突出重点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随着工业发展和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近年来,成都市把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围绕中心城区原工业用地场址、农村涉重金属生产用地污染防治,着眼于城镇人居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安全,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进一步加大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涉重金属企业对土壤的影响很大。成都市将其作为工作重点,近年来开展了20余个涉重金属企业的搬迁迹地调查评估工作,并完成了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状况的初步调查,以及110余个土壤风险监测点位布设,为加强土壤用地管理提供了支撑。

为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成都市还编制完成了《成都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3个省控重点区(市)的实施方案。建立和更新全市涉重金属、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环境管理数据库,启动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动态管理数据库建设,对500余家“双超”“双有”重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共关停、淘汰重金属企业和落后生产线97家(条)。并着眼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启动了《铅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及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研究》和《重金属“十三五”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此外,成都市还加强了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工作,并在全市启动了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有机肥厂建设等污染治理项目。在畜禽污染防治方面,成都所属区县根据各自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位于成都西南方向的蒲江县是成都市的生猪养殖大县,年生猪出栏量达100万头,同时也是柑橘、猕猴桃、茶叶种植大县。为切实解决畜禽粪污造成的面源污染,蒲江县根据县情,探索建立了“3+3+6+1”的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模式,在全县建成户用沼气池2万余个、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座,公共储粪池16个,购置了175台抽施粪机,发展抽施粪机服务队26个,将养殖粪污全部用于经济作物种植,有效根治了畜禽养殖污染。

为认真宣传贯彻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都市专门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2017~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规划,完成全市400个土壤污染风险源排查,并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初稿)》,完成了两次征求意见,待省政府工作方案发布后报请市政府印发。

为了应对城镇生活垃圾、工业固危废、污水厂污泥等快速增长的态势,成都还集中财力规划新建了固危废集中处置,以及资源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缓解了固危废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压力。

▷“十三五”将继续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在“十三五”期间,成都市还将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推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成都天蓝、水清、地绿。

在大气方面,为不遗余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还将继续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防治。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总投资50亿元,主要从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秸秆、餐饮油烟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使主要污染物明显下降;到2025年,全面完成50亿投资项目,实现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

作为机动车保有量大市,成都将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通过推行“车、油、路”协同管控,加强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和治理,加速老旧机动车淘汰,到2017年全面淘汰黄标车、全面供应国Ⅴ汽油和柴油;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

在强化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上,成都将积极推动绿色施工,严禁开敞式作业,不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建设工地实行扬尘在线监测。强化工业污染减排,成都将加强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17年建成区内238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成都计划到2020年投资874.94亿元,完成35个项目,实现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到2025年,计划投资136.29亿元,完成9个项目,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实现目标,成都将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基础,实施精准治污。

此外,成都还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管网配套,重点对主城区、城乡接合部以及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实施污水截流收集、雨污分流、初级雨水收集处理,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并将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资源水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下一步,成都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今年底出台成都市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同时,到2020年,计划投资20.36亿元,完成2个项目,使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

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落到实处,成都市将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对重点污染企业、仓储用地、农药化肥密集使用的耕地土壤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尽快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启动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土壤环境管理数据库和区域污染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切实摸清土壤污染源底数。

同时,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协同管控的工作机制,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治污的局面。

在加快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面,成都市将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鉴于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管理困难的现状,限制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强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风险防控,扎实开展土壤修复;重点推进粮食生产基地、菜篮子基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以及涉重金属污染企业搬迁迹地、垃圾填埋场等综合治理和修复试点。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