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文昌多模式开发建设美丽乡村 给美丽“上色”

2014-04-28 15:53 南海网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年度报告

  文昌 乡村

  村。村景。兴村。

  村景。一步一景致,处处是田园。行走在文昌的乡村里,总像游走在一幅幅田园画卷中。在葫芦村,总能遇见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或是坐在村中的咖啡厅品茗,或是坐着马车哒哒而去,怡然自得;在下东村,废弃的老营房改造成生态椰吧,村中的空地变身休闲广场,风情万种;在白土村,树茂林丰,池水清碧,小鸟啁啾,民风淳朴……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梳妆迎客。

  兴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文昌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政府扶持、企业管理、农民参与”的开发模式,让村民鼓了腰包,尝到了甜头。

  企业投资、政府主导、村民集资,文昌多模式开发建设美丽乡村

  从乡村“下笔”给美丽“上色”

  -本报记者赵优 特约记者许环峰

  绿树成荫,清新恬静,行走在文昌的乡村里,像游走在一幅幅田园画卷中。“要多来我们村里看看,变化大着呢!”朴素的村民总是热情邀请着,脸上的笑容让人心底升腾起对和谐自然的向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文昌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本土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2014年,文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企业投资、政府主导、村民组建公司等多种模式,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绘就。

  葫芦村:田园风光前景无限

  “一步一景致,处处是田园”,这用来形容葫芦村一点也不为过。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质,人文气息浓厚,位于村口的“龙泉乡园”正是看中了葫芦村这些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而落户于此。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龙泉集团出资改造村里22间闲置房屋,在不改变外观的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的设施,打造成了舒适干净的家庭旅馆,由龙泉乡园统一管理。

  而“政府扶持、企业管理、农民参与”的开发模式,让村民鼓了腰包,尝到了甜头。成立“文昌东路镇葫芦村生态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后,入股的村民也能获得收益分红。在合作社的财务公开栏,上面的收入、支出、盈亏状况,都记录得详细明了。葫芦村党支部书记邢增一说:“二三月份,我们合作社的收入有3万多元,家里有旅馆的村民每个月轻轻松松挣几千块钱。”

  下东村:渔家风情欲与人说

  废弃的老营房改造成生态椰吧,村中的空地变身休闲广场,椰壳、旧渔船成了原生态的美丽景观……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位于椰林深处的东郊镇下东村正在蜕变。作为文昌市重点打造的3个美丽乡村项目之一,下东村将以“渔家风情”为主题,结合当地椰子文化特色,致力建设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风情渔村。

  由文昌市和东郊镇共同出资500万元,围绕当地“临海”“临路”的区位优势,以及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特色,下东村生态休闲的乡村特色将随着工程的进展得到全面体现。

  “在一期工程中,我们通过环境整治、村道建设、基础设施及景观节点改造4项内容,精心打造休闲椰吧、展示中心、商业街、休闲广场等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设施场所,同时集中体现东郊地区椰子文化和渔村文化。”该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还将通过产业开发,在村庄外围预留出可供打造“农家乐”、“渔家乐”用地,吸引外来投资或村民投资。

  “村里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原来靠打渔为生,乡村变美了,让渔民把打渔的故事讲给游客听。”正准备联合村民成立经济合作社的下东村民小组长符致雄畅谈着美好前景。

  白土村:借力东风时不我待

  坐落在美丽的月亮湾边上,毗邻白土村的2100多亩坡地被月亮湾起步区项目征用,月亮湾的火热开发,让白土村步入了另一个新的天地。除了人均得到了25万元的征地款外,村集体账户也有了上千万元的储备金。这个宁静村庄成为家家有宽敞新房、户户有轿车的幸福家园。

  “地征了,这些钱总不能分光吃光,我们要搞产业。”白土村中村民小组长邢福旺告诉记者,在政府引导下,白土村出资50万元,邀请国内著名的规划设计公司,量身打造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白土村将以“一带三区”为主线,“一带”是指以村庄低洼水系和农田湿地构成的生态绿带。“三区”是指旅游小镇、生态风情村、集体经济发展区。按照规划,在保护好现有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未来的白土村将拥有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露营地、亲水栈道、生态农庄会所等齐全的旅游设施。

  去年底,由18岁以上的村民投票决定,白土村成立了股份公司,村民签名入股。“我们的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3个村民小组作为三大股东,共同参与公司的管理和运作。”邢福旺说。

  借着月亮湾起步区发展东风,白土村美丽乡村建设正当时。(本报文城4月27日电 )

  致富案例

  葫芦村探索乡村休闲度假新模式 闲置房也能鼓腰包

转播到腾讯微博
文昌多模式开发建设美丽乡村 给美丽“上色”

  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依托绿色生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的乡村原生态风貌,安逸的生活气息,清新的空气,吸引了不少游客。本报记者张杰摄

  -本报记者赵优 刘笑非 特约记者许环峰

  “短短一个月,我家就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是没想到!”“光在咖啡厅打工也能分到700多元,这买卖做得值!”看着村里越来越旺的人气和马上到手的分红,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第八村民小组的村民们掩饰不住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喜悦和兴奋。

  葫芦村本就有着古朴优美的田园风光,而“政府扶持、企业管理、农民参与”的开发模式,为葫芦村发展乡村度假游注入一针强心剂,让村民们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乡村度假优势独特

  葫芦村因形似葫芦而得名,沿着四通八达的水泥小道,葫芦村的景致便映入眼帘。300多年的荔枝树、450年以上的黄铜树,遮天蔽日,粗壮的树干要几人才能环抱。林中的凉亭、屋后的吊床、树下的象棋石桌,家鸡觅食、狗吠声急,好一派田园风光。

  去年9月14日,我省首个国际旅游岛乡村度假示范村就在葫芦村正式启动建设。省旅游委有关人士表示,葫芦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全可以发展跨越“农家乐”等初级形式的乡村旅游。

  同时瞄准葫芦村的,还有位于村口的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园—龙泉乡园。据龙泉集团总裁邢益师介绍,营业近3年来,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龙泉乡园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这也促使我们发展周边的乡村旅馆”。在邢益师看来,葫芦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离海口与文城都不到3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除了葫芦村自身优质的田园风光,周边还有白鹭湖、野生稻自然生长区、航天育种基地等一批旅游产品;特别是2014年以来,国内外大量游客到访文昌,葫芦村也迎来八方游客。

  闲置房变身乡村旅馆

  在文昌市政府、东路镇政府资金扶持和龙泉乡园的支持下,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对葫芦村进行美丽乡村打造,开发“政府扶持、企业管理、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下南洋的番客们留下的闲置房屋,已变成迎接各地游客的乡村旅馆。

  “我们基本上维持住宅的原貌,保持了乡村的感觉,这样游客才会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气息。”葫芦村第八村民小组组长邢益东告诉记者,村民只出自家空房,龙泉集团设计装修、出工出料,目前,村里共开放22间客房,能为游客提供27个床位。

  同时,村里新建了一个乡村咖啡厅,设立了旅游接待中心,还配套了两辆马车和两辆电瓶车。目前,村里还利用闲置土地,开辟农家菜种植基地、水果采摘基地和垂钓区等,发展休闲农业。游客可以真正享受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度假游。

  “龙泉乡园还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我们准备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来吸引游客。”葫芦村委会副主任邢益为说。

  收益分红添信心

  记者在合作社2014年2月份试业期间收支汇总表上看到:“咖啡厅收入9190元、客房收入18510元、农业收入9103元、电瓶车收入6885元、马车收入780元,共计44468元……”自今年春节与龙泉乡园一起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合作社的收入大幅增加。

  “财务收支每月都公布,有房子的村民,首先能从营业额中抽取30%的提成,剩下的除去营业成本、费用等,余下的利润由合作社和龙泉乡园五五分成,然后葫芦八村98名社员再按人头从合作社里享受分红,人人都有份!”邢益为向记者介绍,他家共拿出5间房入股,可以同时接待12人左右,如果全部住满,仅客房收入的分成一天就能有200元。

  “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啦!”邢益为看着乡村咖啡厅里悠然喝茶的游客,乐呵呵地说。(本报文城4月27日电 )

  公仆心声

  办好家庭旅馆村民轻松挣钱

  2月份到3月份,我们合作社的收入有3万多元,家里有旅馆的村民每个月轻轻松松挣几千块钱。

  —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党支部书记邢增一

  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地征了,这些钱总不能分光吃光,我们要搞产业。新房盖了,新车也买了,村民们十分明白“坐吃山空”的道理,一定要发展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白土村中村民小组长邢福旺

  垃圾整治政府主导尤为重要

  下一步将会由政府统一布置,在每一个自然村都建设至少一个垃圾收集点,并配套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等硬件设施。并不是每一个村庄都能像南海村这样能够自发组织起来整治环境卫生,因此政府的主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城镇副镇长詹明

  修缮古村

  十八行村:古朴村落待字闺中

转播到腾讯微博
文昌多模式开发建设美丽乡村 给美丽“上色”

在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村道上,游客体验乘坐马车。本报记者宋国强通讯员黄兹志摄

  -本报记者赵优

  在日新月异的城镇和乡村,如果你看不到一栋两层楼房,一定觉得奇怪。但在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你还真找不到一间“鹤立鸡群”的新式建筑。

  如果说有着现代宽敞宅院的昌洒镇白土村是文昌市乡村的现在,那么,能代表文昌乡村过去的,一定是十八行村。

  走过树荫婆娑的乡间小道,来到村子的中间,这处村中最古老且已经坍塌了的一行老屋,至今只留下一些残存遗迹。据介绍,这里是清朝时期曾在江西高安县任知县的林运鑫的故居,门前的上马台、荷花缸、抱鼓石等古物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一段历史的沧桑。

  十八行村目前总户数66户,先祖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是我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以村中成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历经490多年,目前仍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传统古民居的古朴风貌,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十八行村的其中一行院落,从顶排正屋的中门向下看,各家各户的正厅前后大门洞开,视线可以由顶端一直通透到底,让人仿佛能穿越时光隧道,抚摸那些消逝的古宅历史。“这种建筑格局,寓意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十八行村民小组长林方汇说。

  虽然历经风雨,村里房屋颇显破旧,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气势,却是新建筑所不能比拟的。正因如此,十八行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旧时光里的古朴情怀。

  为此,文昌市提出了在保持古民居“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引进大公司对十八行村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构想,进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市政府已经完成了《十八行村古民居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拨款对十八行村进行修缮、保护。这名深闺待嫁的“闺女”,正在等待“意中人”,盼着穿上美丽的嫁衣。(本报文城4月27日电 )

  清洁家园

  曝光促使文昌文城镇星火村开展垃圾整治

  村民自觉行动垃圾不落地

  -本报记者刘笑非

  时隔一个多月时间,记者来到曾经采访过的文昌市文城镇星火村,生活垃圾堆成小山、随意焚烧的画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码放在垃圾桶内一袋袋生活垃圾。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除了少许落叶,看不到其他垃圾。

  一个多月时间,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变化?

  “电视台曝光之后,不仅市、镇领导很关注,村民也找我反映问题,我们村里的卫生,是该整治整治了!”星火村委会主任卢明彦告诉记者。

  既然问题曝光了,村民态度也积极,整治环境卫生工作便刻不容缓。星火村马上组织村民进行全村大扫除,还购置了垃圾桶放置在道路两旁以及村民们原先习惯倒垃圾的地方,基本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卢明彦告诉记者,除了清扫和收集,南海村还将树枝、树叶等有机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不仅通过村民自发地清洁、整治,文城镇也在清澜地区配备了垃圾收集车。“下一步将会由政府统一布置,在每一个自然村都建设至少一个垃圾收集点,并配套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硬件设施。”文城镇副镇长詹明说,并不是每一个村庄都能像南海村这样能够自发组织起来整治环境卫生,因此政府的主导尤为重要。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