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现有乡镇级建制单位计为41636个,设有村委会的农村为58.9万个。它们既是城市人的“乡愁”所系,也是落实约1亿人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空间”所在。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总体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路子,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效果和质量。 新农村千村一面 长期从事城镇建设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认为,前一段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新农村建好以后,都变成了城市。和城里人住一样的楼房,用一样的水电煤气,组织一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很多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景观和承载的“乡愁”,却不见了。新农村的“千村一面”现象十分普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所谓城乡一体化,其重点是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在城乡风貌和生活舒适的体现形式上要保持差异化,不能同一化。 不能忽视规划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缺位等原因,不少地方村镇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导致村庄建设品质不高、功能配置不全、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规划先行,既要有高水平的规划和战略,又要经过科学论证。”刘士林说,一些人以为乡村建设“上不了现代国家的台面”,这是对城市化的误解,农村发展本身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和战略的总体框架中。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重庆教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业和农民,需要尊重民众的意愿,让他们在乡村建设中唱主角。 不要忽视文化软实力 刘士林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突出文化主题,不同于现代城市的“洋”,乡村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土”。一个完整的当代城市文化,要强调多样性,乡土文化既不可或缺,也是城市文化永恒的母体,保护好这个根和源,才会有真正丰富和繁荣的城市文化。 (据《光明日报》) 本报济南4月15日讯 从2014年7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将全面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我省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组也将同步展开。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也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介绍,我国共有千年古县800多个,千年古镇1000多个,千年古村落10万多个。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古县名、古乡镇名和古村落名被废弃。据统计,1979年至1986年,我国开展首次地名普查工作。近30年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一方面是古乡镇古村落名被废弃,而另一方面,洋地名怪地名涌现的事情时有发生,进行地名普查,规范地名使用,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