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网兰州3月20日电 据金昌日报报道: “一年前,镇上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站,我们洗衣做饭的生活污水进入地下管道,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环境变得整洁了,夏天苍蝇蚊子也少了。”永昌县水源镇农民陈德强对记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希望政府在村庄的美化绿化上再多做些工作。”陈德强道出了全市农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和心声。
目前,金昌市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从城乡分治稳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农民收入由过去单纯依靠农业向农、工、商、贸等多领域、多元化转变。物质富裕已不再是农村生活“幸福感”的唯一衡量标准,农村居民越来越关注生活、生态环境,对能否享受到与城市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尤为敏感。 市委书记吴明明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宏观大势中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真正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乡村面貌在悄然转变 土墙、土房、黑屋子,旱厕、柴灶、沙土路……几年前的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曾是一副灰头土脸的破旧模样,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改造建设,如今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已大变样:青砖黛瓦的节能型花园式住宅区,前庭小康房、后院果菜园、进屋瓷砖地、出门水泥路、做饭用沼气、厕所用水冲、洗澡太阳能,再加上一应俱全的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现代化设备,这里农民的生活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类似的变迁在金昌市各个村社悄然发生。 近年来,金昌市坚持城乡统筹、强农惠农,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3%,畜禽总饲养量达243万头(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覆盖率达到75%。围绕“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肉羊生产加工为主的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 ——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按照渠、路、林、田综合配套思路建设高标准农田,把农田林网、水利工程、农田机耕路延伸到村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壮大了农业主导产业。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侧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探索推广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小城镇改造建设模式,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39%;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衔接的教育、卫生、就业、优抚安置、社保救助等配套政策,农户在继续享受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同享一元化公共服务。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永昌县南坝乡、朱王堡镇梅南村,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陈家沟村分别荣获了省级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称号。 ——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坚持推进风沙口综合治理、封滩育林育草、祁连山水源地保护等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 “三农”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上午7时多,50多岁的村民保洁员赵凤萍正在打扫街道。“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打扫,农村里的人不注意卫生,随手扔垃圾,要保持街道清洁很不容易!”赵凤萍对记者说。 依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金川区双湾镇的陈家沟、三角城、天生炕、古城等9个村,每个村投资60万元在公共场所和农宅小区安装了地埋式垃圾箱、配备了垃圾收集车、建设了垃圾收集房、组建起保洁员队伍,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镇各村的环卫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没有实现全覆盖;保洁经费少,镇上财力有限无法提供资金保障;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薄弱,垃圾乱堆乱扔现象比较常见。 人居环境改善是美丽乡村建设绕不过的“槛”。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市村庄环境面貌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环境整体落后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部分村庄脏、乱、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农民群众中,一些旧的卫生习惯根深蒂固,改变不易,巩固更难。走在村庄道路上,经常能看见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和工程废料,各色塑料袋随风吹到角落或挂在树枝上;农户房前屋后堆放着秸秆、树枝或砖瓦等杂物,不仅有碍观瞻,而且成为灰土、垃圾聚集的死角。 “城乡环境差距十分突出。一些村镇基本无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大多就地排放,农村环保和环卫设施建设滞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在农村还存在着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种植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进入环境中就成为污染物;化肥、农药残留物污染土壤和水质;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可能产生白色污染。 实践证明,改善村容村貌,必须坚持村庄环境整治与转变人的观念一起抓,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一起抓,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一起抓。 还应该看到,跟全国全省一样,金昌市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旧突出,特别是贫困镇村居住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随着农村从传统村落向复合型社区转变,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农村空壳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趋势加剧,农村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形势。 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 一个个难题和矛盾,正是我们推进“三农”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吴明明指出,要以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加强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连片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把全市广大农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美好新农村。 思路越理越清晰,任务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细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间村落令人遐想、让人向往。建设美丽乡村,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重点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支持祁连山水源保护区和生态补偿区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戈壁荒漠保护开发,恢复区域自然生态功能。 让原来面广、点散、任务重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再杂乱无序,将以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铸就农村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空壳村整治、贫困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努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优良的新农村。分期分批改造整治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村庄改造模式,重点抓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及主干道沿线村庄建筑物进行合理改造。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村内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改厕改圈改厨、太阳能应用、沼气利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程,解决好清垃圾、控污水、搞绿化等难题,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补助、村集体和农户为主的管护经费筹措机制,提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水平。 城镇化不再图速度,更加看重质量。要从当地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民俗乡情等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好“硬件”要装上好“软件”才能运转流畅。金昌市将进一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大农村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健全完善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推进“平安金昌”建设,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将生态资源、乡村资源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做精“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加快发展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业。 发展节水高效循环农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园,探索建立节水试验区,创建省级节水农业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大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等设施建设力度,大面积推广垄作沟灌、全膜沟播、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依托循环农业示范园,积极推广间作套种、施肥控制等内循环模式,建立完善种、养、加循环链条,支持推广秸秆利用、有机肥生产、废旧物处理等循环利用技术,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加大规模化养殖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开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工作,尽快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 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县、区及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具体规划,加快落实工作任务。 永昌县提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积极争取将金川东、西庄子、双桥、下排等村列入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范围。对人口较多、布局合理、房屋建设标准较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重点实施村内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改厕改圈改厨、太阳能应用、沼气利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程,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金川区双湾镇正在制订美丽乡村创建方案,提出要将该镇建成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休闲乐园和农民的幸福家园。 市旅游局与农牧部门合作,将围绕大景区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创建一批省、市级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 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要通过实施农村住房改造、通村通社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绿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等建设任务,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展开,各具特色的一个个美丽村庄将走近我们身边。 原文标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金昌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