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建新村:“中看”还要“中用”

2014-03-13 15:14 中安在线
3月7日,淮北市工商局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杜集区南山村和烈山区榴园村参观,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李鑫摄
  3月7日,淮北市工商局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杜集区南山村和烈山区榴园村参观,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李鑫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充满温情的诗性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城镇化所应有的景象。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如何在规划上做好文章,让农村留住更多“乡愁”,关系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考验各地和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执行力。让蓝图变为现实,一些地方展开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不规划不建设,从全域视角促进城乡统筹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门前屋后曾经杂乱的草堆、废圈、荒地,如今被整理为清爽的果蔬园地;蜿蜒的村村通公路穿村而过,自来水、燃气进家入户。位于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七成村,既有田园风光,又不失城市的便捷。“新农村,洁为先;生活好,靠环保……”一户开敞庭院的墙上,黄底黑字的美好乡村建设“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本身也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

  3月3日,记者实地走访了郑蒲港新区,其从全域规划理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及乡村新貌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打破传统开发区单纯抓工业、传统新城区单纯抓城建的模式,同步考虑规划区域的城镇和美好乡村建设,优化全域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规划12个中心村和保留的自然村,将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新社区,群众可享受足不出村的民政、计生、社保等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

  “立足全局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加以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眼于农村区域,而不局限于单个村庄,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经验。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宋直刚说,我省美好乡村规划与建设正是以县为单位整体谋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美好乡村布点规划是在县域城镇化战略指引下进行的,促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据了解,2012年9月我省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各地按照要求,综合考虑城镇规划区域、村庄人口规模、交通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以及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注重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去年,全省村庄布点规划及首批171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已经完成。

  尊重农民意愿,传承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

  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是皖西地区典型的山地型村庄。去年,在制定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期间,规划组现场调研4次,走遍了全村每一户,共发放调查问卷1159份,有效问卷比例占65%;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专家把村民最关心的村庄环境整治、污水垃圾处理、道路通达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乡村风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和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策略,获得当地村民普遍赞同。去年12月,该村村庄规划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

  在中心村建设规划上,倾听民意,发动群众参与,科学合理引导,美好乡村建设才能让群众满意,好事才能办好。据了解,在美好乡村建设开始时,一些地方乐于修建“容易看得见”的墙壁、道路、广场等设施,却忽略了农民急需的安全饮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不容易看见”的设施建设。省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地方暴露出的浮躁,倾向,在规划建设中把提高群众满意度摆上突出位置。

  “在具体项目的建设和时序上,让村民自行投票确定,而非依照从上而下的指令。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邹桂武介绍,潜山县黄铺村、蒙城县李大塘村、铜陵县犁桥村等地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立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参与的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美好乡村建设的机制日趋完善。

  “在传承乡土文化上,规划上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并要更多听取群众建议。 ”安徽省徽学会理事陈安生说,村庄的规划、建设、整治应该保留和传承他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要尽可能地向历史学习,尊重与保护村庄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特征的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 “如果把这些老房子、街区都推倒重建,把这些传统文化建筑和分布格局破坏了,那就没有人愿意去农村了。 ”

  差异化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乡愁”无处寻,使人更寂寞。在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片面的城市优越论、农村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等错误观念,发挥着“推土机”的功能,“抹平”了农村的特质,部分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千村一面并不鲜见。在省城打工的小王说,家乡的村镇清水变浑,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让回家的想法越来越淡。

  “借鉴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美好乡村建设不是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要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宋直刚说,美好乡村规划建设不是照搬城市建设模式,而是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从而保证城乡风貌的差异化发展。“城市强调集聚与效率,乡村强调自然与悠闲,如果说城市象征着现代,那么乡村则承载着历史,城乡风貌各有特色,保持城乡风貌差异化发展,就是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历史的传承。 ”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个别地方政府在美好乡村中心村初期规划上,把许多村庄合并成一个村庄或合并到镇,很多传统农居也将被城市常见的多层楼宇所取代。 “部分地方以节约土地为名行土地指标之实,应及时纠偏;强行让农民上楼,更是片面理解了城镇化。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戴卫东认为,在美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有“逆向思维”:即城市里没有的,农村要精心保留和展示;能让人们更好记住乡愁的农村,才有魅力和吸引力,这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戴卫东表示。 “城市和农村必须结为夫妇,这样一种令人欣喜的结合将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 ”200年前,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指导意义。(吴量亮)

  经济快评 让乡村更清洁美丽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的数量、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在一些农村的路边、田边、河边和墙边,废弃农药瓶、地膜、生活废弃物等各种垃圾随处可见,这不仅与日新月异的美好乡村建设、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格格不入,也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危害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农村垃圾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治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投入不足。当前,人口众多的城市仍是垃圾治理的重点。与之相对而言,在农村垃圾处理上,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区财力有限,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垃圾治理技术落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也给农村垃圾的清运处理带来了不便。

  农村垃圾处理,事关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绕不过去的坎。长期以来,为了城市清洁,农村付出很大,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处理场就是很好的证明。城市不断现代化,乡村却垃圾围村,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也违背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初衷。要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还应该引入市场机制,激活一池春水,让那些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进入,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中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企业赚钱、农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硬件必须跟上,但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治污理念还有待提升。比如,像地膜这种“白色垃圾”,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才能完全降解,是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随意丢弃的地膜、废弃的农药瓶等等,长年累月下去,有害物质必然会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根子在哪呢?根子在观念,许多农民对垃圾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养成垃圾处理的好习惯。因此,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清洁生产必不可少,而这需要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

  建设美好安徽,乡村必须美。承载着我们浓浓乡愁的,不仅仅是我们儿时记忆中的村庄,还应该是天更蓝、水更碧、村更美的现代新农村。毕竟,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民健康、生活美好,本来就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