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快来了,来和小编一起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感受不一样的藏历新年。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以发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色泽光亮,表面覆盖有一层金黄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质地细腻,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开胃、抑菌、降低胆固醇等功效,还可以拌着米饭吃。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调料和猪血拌匀后灌进肠衣。吃时放在开水锅里一涮两滚,不等肠衣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极其鲜美,但视觉上有点恐怖。
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青稞饼,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把整块的牛羊肉挂起来风干制成的风干肉,可直接生吃。其它还有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藏醋等。人参果和黄蘑菇则是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习俗,往往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藏族一般在饮酒之前会用无名指向空中弹酒,以祭奠佛法僧三宝或敬天,敬地,敬神。饮酒的规矩一般是先轻呷饮两口,主人会及时给添满,在第三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藏语叫“松只尼达”,意思是三口一杯。藏族同志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从头至尾酒歌是不会重复的。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爱好,还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据说,西藏饮食有“四宝”—糌粑、酥油、茶叶和牛羊肉。其中,糌粑、酥油和茶叶在西藏饮食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藏族人民有“酷爱饮茶的一族”,“卡塞”是一种用白面、酥油等原料制作的油炸面食,是藏族家庭过藏历新年期间招待客人、供奉神案的必需品。 在新年的供桌上,每家还需要有个彩色羊头雕塑,它一般摆设在佛龛前面所贡之品的中央,因为人们认为“羊”为吉祥之物,同时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羊头藏语叫做“罗果”,正好是藏语新年的谐音。而陶瓷、石膏、塑料等材质的“羊头”也代替了过去使用的真羊头,既便宜,使用的时间又长。
甘孜美食之石锅鸡 许多人可能没吃过石锅鸡,但许多人一定听过石锅鸡,因为甘孜的石锅鸡太有名了,来甘孜游玩千万不要错过的美食。石锅鸡的做法非常讲究,首先把手掌参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把手掌参和当地鸡肉在高压锅压半个小时左右,最后跟当归、大枣、蘑菇、党参等所有调料放入石锅中用温火细熬一个小时以上,出锅后撒上香葱沫、香菜,美味的石锅鸡就这样诞生了。康定跟泸定都是吃石锅鸡的好去处,二三百元一大锅,听闻丹巴的石锅鸡味道更地道。
甘孜美食之藏香猪 一说到藏香猪,我的口水马上流出来了。藏香猪小巧而又可爱,又名“人参猪”,成年猪的平均体重不超过50公斤。放养在野外,常年吃野生植物和藏药材,营养价值极高,肉质香鲜,不肥不腻,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现在藏香猪的价格大约四五十元一斤,在甘孜大多数饭店都有藏香猪这“招牌菜”,你也可以去甘孜的当地人家蹭一顿饭,一般他们都会拿出他们自家腊干的藏香猪肉款待你们的,我吃过一次,现在还回味无穷。
甘孜美食之巴河鱼 巴河鱼是甘孜藏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美食。巴河鱼属于高山冷水鱼种,肉质鲜嫩,汤鲜味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巴河鱼主要产自高原湖泊与河流中,在318国道线上的一些饭店里都可以吃到巴河鱼,巴河鱼的做法讲究且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点单。点单前记得问清楚价格,有些饭店要价比较离谱。切记不要在藏区私自捕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有些地方是不吃鱼且禁止捕鱼的。
菌类中的山珍,每年春天的时候,林芝地区就有大片的松茸冒出来。松茸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蛋白质、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对身体一些疾病的调理都有药物价值,真可谓是补品美食。大家常用松茸来煲汤,味道鲜美。 肉味里的藏历年 与内地比,藏历年吃食不丰,甚至寒酸。多数人家只有四件,肉、糌粑、茶和酒。前两者食,后两者饮,蔬菜、干果、炒货则可有可无。其实,四件并非藏历年特有,过年更看重罢了。尤以肉为最,牦牛肉、猪肉、羊肉齐上桌,像大戏中的花旦,抢着露脸。
宰牦牛是序幕。那时秋风才吹过高原,藏历年还远,农贸市场却已热闹,牦牛肉堆得像小山,皮、腿、头、尾分门别类,一堆堆码放在小山旁。藏民们逡巡在肉摊前,交头接耳,进行着一笔笔买卖,连杂碎都很抢手。牦牛肉买回家,并不急着吃,而是做风干肉。新鲜肉切成条,如内地挂香肠,晾在风中,两个月后,便成了色泽酱紫、嚼劲十足的风干肉。风干肉是藏历年美食,家家必备,常与青稞酒、酥油茶、哈达同时登场。藏历年期间,家家茶几上风干肉是固定摆设,也是来客必尝食品。笔者到藏家作客,敬酒、献茶后,主人总邀我尝风干肉,以示客气。其实笔者吃不惯风干肉,腥味重,嚼不动,再说,风干的生肉,我始终介意,每每意思一下,就婉言谢绝。但藏民对风干肉情有独钟,他们拜年串门,可以不吃饭,不喝酒,但必嚼风干肉。在边嚼边品、谈笑风生中,主客间热乎得像亲兄弟。
牦牛肉并不仅用来风干,土豆炖牛肉更是藏历年大菜。说是大菜,做法并不难,牦牛肉切成馒头大小的一块块大肉坨,加几根野山葱,与整颗藏土豆炖煮,一顿饭工夫便可出锅。土豆炖牛肉上桌时,常常用脸盆盛,那分量足以吃饱一大家人。因为肉块大,筷子不便,多用手抓,蘸点生牛肉做的辣酱,无需其他调料,便可享用。笔者对大块牦牛肉、整颗土豆合炖的菜起初没好感,觉得肉味寡淡,色泽单调,不精细,尤其刚出锅时,伴着热气还有浓浓的肉腥,让我能想起儿时村子里杀猪时用开水烫猪的气味。去年笔者陪上海来客,在藏族司机家尝过一次,才有了实在的感受。肉还是谈不上鲜美,但保持了牦牛肉和土豆的本真,是地道的大荤,很适合久不见荤的人解馋。那次,一个上海小伙一口气吃了几大块,惊得我目瞪口呆,我不明白细皮嫩肉的上海人为何狂爱这种肉,而他一本正经地只说了三个字:“肉味正!”我想,或许他道出的就是真谛,这正合了藏民的追求吧。
但藏历年的品牌菜并非牦牛肉,而是风靡雪域的藏香猪。藏香猪是林芝特产,其来源很有人文色彩。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歇脚于林芝,偶然间吃了当地猪肉,味道鲜美有异香,赞其为“藏香猪”。从此这种个头小、体重轻、肉味香的藏香猪扬名雪域,成了藏民最爱,藏民还给它取了更诱人的名字“人参猪”。据说藏香猪所以鲜嫩味美,主要得益于养法特别,它不是圈养,而是像牛羊一样牧养,且须散养于3000米以上牧场,此养法猪类中绝无仅有。藏香猪产量少,因此不好买,藏民只有藏历年才买,还要翻山越岭去林芝。藏香猪虽难得,吃法却单一,依然是炖,只是不用土豆用萝卜,不知奥秘何在。藏历年间,萝卜炖香猪像贡品摆在餐桌,是待贵客的招牌菜。我去藏家拜年,享用过藏香猪美味,只是我过于激动,谈笑间心思很难在吃,事后也就说不出美在何处。
令笔者不解的是,对羊感情深厚的藏民,吃羊肉并不多。笔者在藏区三年,吃羊肉不过数次,且多在餐馆。前年藏历年笔者去七个藏族同事家拜过年,竟没沾到羊肉。羊肉细嫩反不及牦牛肉粗糙受藏民喜爱,我猜想与藏民性情有关,高原原本就是粗犷的。羊肉最出风头的莫过于藏历年初一,那天,煮好的整羊头是开场主角,专等贵客临门,它就粉墨登场。羊头藏语“鲁古”与年头藏语谐音,羊头、哈达、青稞酒献贵客,新年的喜庆和吉祥便在不言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