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陕西陇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2016-09-26 10:38 陕西日报
  陇县“五星工程”评选活动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9月2日,清晨的陇县城关镇穆家寨村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一位村民在村委会门口的台阶上切着一堆新鲜的辣椒,准备制作当地的特色辣椒酱。
 
  几步远的地方,“穆家寨村善行义举榜”陈列在橱窗里,向来往的村民展示这个村里因个人善行义举受到群众推崇的好人。“这都是村里人自己选出来的好人。活人嘛,就得像他们一样,活出个样子,让人念着好。”这位村民说。
 
  说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事。一场建设“文明家园”的行动正在宝鸡陇县火热开展,孝待亲人、义待别人,关心村组、扶危济困的良好风气日渐形成,为美丽乡村注入内生活力。
 
 
 
  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的混元广场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记者王睿摄
 
  1、穆家寨村:“五星之星”接地气
 
  陇县穆家寨村卖米皮的田福海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陇县的“诚信明星”。2016年1月,30位像田福海一样的普通群众被评选为第一届陇县“五星明星”——忠孝明星、诚信明星、仁义明星、正气明星、明理明星。
 
  寻找群众身边的榜样,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这是陇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创新。2014年开始,陇县在城关镇穆家寨村试点“五星工程”,发动村民评选自己身边的“明星”。2015年这一创新推广至全县,截至目前,陇县共评选出五星之星483名,五星明星54名。这些普通“明星”是经由村级自下而上推荐,由村民大会现场亮票产生正式任选,经公示后,再经过镇级、县级联评最终确定的。
 
  “村民对这个事情很热情,头一次开会,各村小组就推选出近40个候选人,把自己身边做得好的村民都报上来。经过村民大会选举后,最终确定了10个人,其中就有田福海。”陇县城关镇穆家寨村村支书赵碎定说。
 
  对于这个荣誉,田福海有些腼腆地说:“其实也没啥,就是我做的米皮,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不缺斤少两,大家都还能认可。”诚信不仅仅是在做米皮的时候,在平时经营的面点生意中,经常有顾客丢落东西在店里,田福海总是及时保管起来归还失主。
 
  获评全县“五星明星”之后,田福海的米皮被县里几大超市邀约加入,成为田福海的意外收获。评选仅是第一步,为了在社会上形成尊星争星、崇德向善的正向引导,陇县通过各种措施让“微荣誉”显性化,放大五星的带动作用。比如,荣获村级五星之星的,在全村举行披红戴花、发证树榜仪式;荣登镇级五星之星光荣榜的,在全镇广泛宣传,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登上全县明星榜的,优先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将其先进事迹在县电视台展播半年,并组织五星之星代表进村组、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宣讲。
 
  五星之星的评选,让穆家寨村的村风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变化:村巷里的垃圾桶旁总有人乱倒垃圾,现在没有人乱倒了;年轻的妇女们争着要当忠孝之星,养老、爱老、敬老蔚然成风;偷盗的没有了,村里治安越来越好……
 
  10月,穆家寨村第二批“五星之星”评选即将启动。“这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村民重视着哩,都在心里选着自己认为的‘明星’。”赵碎定说。
 
  2、黄家崖村:“身后事关怀”见真情
 
  8月17日,远在深圳打工的陇县城关镇黄家崖村的张卫军既悲伤又着急:他60多岁的父亲张双林因脑梗突然逝世,家里只有母亲在撑着。让他没想到的是,当8月18日他赶回家,灵堂已经布置好,亲友们正陆续前来吊唁。“我爸的后事能有村上帮忙,让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子女心里安慰了不少。”张卫军说。
 
  让张卫军感动的,正是黄家崖村推行的“身后事关怀”新机制。“黄家崖是山区,墓地都在离村子较远的山上,不少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过去老人离世,都是村民自己组织的,很多老人都担心自己的身后事没人帮忙办不好。”黄家崖村支书张双录说。
 
  如何让农村老人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已成为今天农村面临的新问题。2015年陇县在黄家崖村开展身后事关怀试点。黄家崖村利用4间集体闲置房屋,改造成黄家崖群众身后事关怀理事大厅,添置了冰棺及生活用具,并规划集体公共墓地30亩。村里成立了村群众身后事关怀工作理事会,并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关怀范围标准,张双录担任理事长。
 
  “过去群众离世,都是村民自己组织,现在是村上出面组织,而且免费为群众提供祭祀场地、生活用具,解决了群众许多困难,咱与群众近了,群众与咱亲了。”黄家崖村党总支书记张双录说。
 
  对于村民来说,由村组织来组织安排身后事,无疑是对一个人过往的认可。根据村民们协商制定的关怀范围标准,被授予“五星明星”称号、劳动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群众去世,村理事会将组织镇党委、村党组织相关人员前来主持、宣读生平。
 
  新的关怀措施,既肯定了党员、离任干部和先进模范的工作奉献,又顾全了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获得村民们的认可。从2015年4月到今年8月,黄家崖村共为9位去世老人开展身后事关怀,文明节俭治丧的风气渐渐形成。
 
  截至目前,陇县已建成服务大厅3个,规划建设服务大厅3个;规划建设集体公墓6处,合计90亩;22个村关怀党员、先进模范人物和群众46人。与农村兴起的奢侈浪费的厚葬之风相比,“人走了,政府没把咱忘了,这一辈子也就没白活。”一位老人感慨地说。

  3、范家营村:文化点亮幸福生活
 
  8月20日,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纳凉晚会就在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混元广场热闹开场。村上的自乐班、社火轮番上演,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把周围村子的群众都吸引了来,为农村的文化生活添上了一道多彩的风景线。
 
  走进范家营村,乡村之美显而易见:背靠雷音山景区,秀丽山景自然天成;坐拥数十棵百年柿树,村里混元广场与城市里的广场相比亦不逊色,孩子们在树林里奔跑嬉戏;干净整洁的街道边,文化墙上彩绘的秦腔脸谱和马勺栩栩如生,彰显活力。然而,如果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日渐消失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在这里得到有效的延续。
 
  一入村,范家营村史馆就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传说中的北宋范仲淹在此驻军,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借着吃、打下还、年年还是原打原”的峥嵘岁月,再到改革开放后借助休闲观光产业,成为宝鸡市“十大美丽乡村”,一幅幅老照片展示着这个村子的过往兴衰;拉风箱式灶火、犁、耙、耧,还有黑白电视,一个个群众拿来的老物件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陈列着这个村子的鲜活记忆。
 
  村史馆是范家营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村史的梳理不仅对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俗演变进行记录保存,更让村民对乡村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爱村之情。
 
  “以前没有村史馆,谁还能知道这个村子到底是咋回事。有了村史馆,看看我们村的发展过程,感觉自己真的是有根的人。”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小王感慨地说。如今,带着小辈们逛村史馆,讲讲那些已经流传百年的故事,成了范家营村老辈人的新时尚。
 
  这个村子不仅有故事,还有歌。一曲《山水扮靓范家营》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在参加2013年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村歌大赛》中,获得全国最美村歌的荣誉。
 
  “这几年我们在提升范家营硬件环境的同时,也把人的素质的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恢复和壮大社火表演、马勺绘制等村里传统文化,同时利用新建的混元广场,鼓励村民开展广场舞、自乐班等文化活动,利用文化书屋,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天成镇党委书记李彩芳说。
 
  美丽乡村与乡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范家营的乡村之美。在陇县,农村耕读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都构成乡村文明的重要内涵,以此为抓手,陇县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做到村村有看点、有民俗、有文化。(记者王睿刘锦)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