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青通讯员李小艳韩扬发 10月12日,在焦作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记者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泥土中散发出的荷叶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黄河水在田间流淌,田埂安装的杀虫灯上沾满了害虫,车子拉着沼液正在向田里施有机肥,这里是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2006年,马宣寨村里32户农民发起成立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由于优质稻种在荷花泥塘中育苗,与荷花相伴,大米吃起来有一股荷花的香气,农民为它取名为“菡香”,并于2007年进行了商标注册。 好水稻也得有好的加工设备和包装才能卖上好价钱。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没有加工和包装设备,水稻丰收后委托别家企业加工,不仅要支付高额加工费,白白把稻糠留给厂家,还不能保证“菡香”的纯正性,影响附加值。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2008年,合作社负责人王福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农行武陟县支行。从此,银企双手紧握,再也没有分开。 为解决合作社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农行武陟县支行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协商,大胆探索,形成了一套新的合作社贷款操作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向该合作社发放了100万元贷款。截至目前,该行已向合作社累计投放贷款800万元。 “在农行的支持下,该合作社社员增加到265户,流转土地2000多亩,不仅在河南、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超市销售,还走上了北京、上海的餐桌,仅2013年就加工稻米30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6579万元,净利润388万元。”说起合作社的发展,王福军乐得合不拢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