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上海科技兴农三十年:农业科技润泽浦江两岸

2018-05-18 11:2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润泽浦江两岸

  ——上海科技兴农三十年的执着与成就

  

  见识过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一定忘不了中国馆里“稻菽千重浪”和“感悟之泉”这两个场景,前者,长在室内的稻子与室外的别无二致,后者的500盆“冬荷”则连着盛开了几个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上海农业科技让城市更美好的经典之作?!

  科技兴农30年,经典何止两个。玻璃温室惊醒了荷兰、以色列等国瓜分全球市场的美梦,家庭农场模式为全国的农民兄弟树立了“体面而有尊严”的榜样,节水抗旱稻、中华绒螯蟹等优良品种振兴着远方他乡……

  上海市农委副主任叶军平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都市农业做了一路的“领头羊”,农业科技功不可没;新时代,上海从上到下都在探索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振兴之道,探讨“上海制造”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尤为迫切。

  效益与服务并举成就上海农业辉煌

  今年元宵节前一天,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迎来老领导华炳均,他专为农业科技专家座谈会而来。华炳均是科技兴农项目办公室和中心第一任主任,他的回忆,让记者领略了上海科技兴农30年的执着和成就。

  “当年,科技兴农项目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上海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海农业的定位、科技兴农的方向不说自明。”华炳均回忆道。

  “当时我还在市农科院畜牧所所长岗位上,市财政每年拨给农科院100万元专项经费,因为有经费保障,才有5号病口蹄疫疫苗,不然这病就全国泛滥了。”老科技工作者顾朝旭感慨着。

  一位是科技管理工作者,一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回忆,清晰勾勒出上海科技兴农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那就是通过效益与服务并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过去的30年,每隔10年耕地减少200万亩,上海农业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科技向何处去?”

  华炳均的问题引起座谈会现场所有人的沉思。而这个问题,需要上海这座城来回答。

  “只要‘都市绿色’参与报价,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报价就必须降低,幅度至少达到20%以上。”一个春雨绵绵的上午,坐在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办公楼里,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国祥自豪地说着。

  丁国祥亲历中国温室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1998年第一次引进荷兰温室进行消化吸收,2000年建造第一座国产化温室,2004年参加荷兰国际园艺博览会,一步又一步,国产温室打破了西方的垄断美梦。

  若当年上海市农委不投入1000多万元,不从上海电气集团和市农科院抽调技术人员和制造业骨干,“上海制造”的温室就可能沦为代加工,更别提“都市绿色”这面旗帜了。

  都市绿色公司现有44人,2017年营销额高达3亿元,而且全部是订单化运作。在国内,该公司的产品南到海南西沙,北到东北沈阳,在国外,亚非欧美都有,南极长城站的温室产量远胜美国室内补光的设施。

  “公司凭借展示、研发、培训三大价值屹立于世界竞争舞台,发展的全过程都得到了上海科技兴农项目的有力支持,实现了市场效益与服务国家并举的初衷,我作为上海人真的很自豪。”丁国祥这番话,说出了上海农业各大领域佼佼者的心声。

  春末夏初,大都市郊野满目生辉,科技兴农的故事随风飘荡。在东海之滨,刚听完上海鲜花港成就中国花卉产业的故事,就看到限养禁养时代的奇迹——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的杜洛克种公猪、长白大白生产母猪年销售量占全国的2.4%和1%;西边,流传着全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流连在松江家庭农场里的故事;到农科院,节水抗旱稻活了“望天田”的故事正在快速发酵;到了大学里,则听到“江海21”中华绒螯蟹“横行”16个省的奇迹。

  这些故事共鸣着同一个主题:只有坚持效益、服务“两手都硬”的科技兴农方针,才能写就上海农业的辉煌历史。

  深耕“十大体系”信步广阔天地

  “提质增效保生态是时代赋予上海农业的责任担当,为此上海陆续构建了十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唯有深耕‘十大体系’,上海农业才能迎来绿色发展,并继续拥有服务全国的能力。”钟绍萍说。

  4年前,钟绍萍到任上海市农委科技处处长岗位,这段时间正好是上海农业转向绿色发展的关键阶段。

  2017年上海获得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两个第一,产业技术体系的贡献有目共睹,也因此被誉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四梁八柱”。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非上海独有,为什么向来低调的上海把它誉为“四梁八柱”呢?

  记者发现,上海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技术示范点组成,有各类农业企业、新型主体参与其中。正是这个特点,保证了科技攻关的正确导向,即围绕全产业链价值实现和价值再造,同时保证了协同创新的效率。

  上海市自2010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包括水稻、蔬菜等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至今共建成10个,每一个产业技术体系都形成了从品种到品牌的全产业链科技攻关模式。

  随着上海郊区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水稻产业被边缘化有目共睹,正是因为有产业体系的保驾护航,上海水稻产业壮志不言愁,近年来积极探索都市水稻一二三产联动新模式,以此引领全国。

  在2017年十大产业技术体系考评期间,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告诉记者,围绕全产业链攻关,一定是围绕提质增效保生态,围绕彩色水稻、营养米等功能型水稻新种质的应用与开发,形成都市水稻一二三产联动新模式。

  确如曹黎明所说,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连续5年的科技兴农项目支持下,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量化指标,比如,适合的优良品种3-5个,全市药肥减量10%,机械化率比之前提升8个百分点,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2-3个。

  水稻产业体系如此,蔬菜、瓜果、花卉等产业走向广阔天地的雄心更是“路人皆知”。

  鲜花港副总经理顾俊杰回忆说,2002年鲜花港成立时一支非洲菊卖5元,而如今只能卖1毛钱,如此贬值,恰恰证明了中国花卉产业的惊人发展。

  记者了解到,鲜花港成立之初便得到科技兴农项目的支持,完成了非洲菊的收集、保存、繁育课题,然后在科技兴农项目的支持下,从只进口鲜花发展到如今建成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人才、引进品种等,鲜花港的发展路径,也是上海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的未来之路。

  钟绍萍认为,上海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经自觉担负起提质增效保生态的重任,负重前行的结果自然是服务好上海,走出上海,走向广阔天地。

  制度体系保驾“上海制造”农业品牌

  过去的30年,是上海农业辉煌的30年,“十二五”期末,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大步走在全国前列,农业成就与科技进步如影随形。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记者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上海农业科技贡献力绵绵不绝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记者通过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存档资料发现,形成这套体系整整下了30年的功夫,至今仍在不断充实完善。

  科技兴农核心内容当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通知》《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科技兴农项目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等文件。《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还是全国第一个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刘佩红告诉记者,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包括投入机制、立项机制、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机制,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无法稳妥有序运行。

  “节水抗旱稻”的品牌故事,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制度体系如何保驾“上海制造”农业品牌。

  在这个品牌故事中,研发团队是“外来的和尚”,研究方向跟上海的保供给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即便如此,有着“中国节水抗旱稻之父”美誉的罗利军和他的团队成就了“上海制造”节水抗旱稻品牌,为江淮、东北、西北等缺水地区送去了稻浪阵阵,当地民众捧起了自家“望天田”种出来的香喷喷的大米饭。

  “我盼着上海原创的节水抗旱稻品牌能惠及更多饥渴的土地,为世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作出上海贡献,对此我充满信心。”罗利军说。

  罗利军的信心绝非空穴来风。对此叶军平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进步是产业兴旺的最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充实完善制度体系,才能持续保驾各类“上海制造”农业品牌脱颖而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制度体系的补充完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们付出智慧和劳动。记者了解到,去年,市农委修订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立项评审管理办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两个文件,今年的重点则是继续完善科技兴农制度体系。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叶冬梅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