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杏林镇  as  华州区杏林镇

江西:永修县九合乡成为省级“诗词乡镇”

2017-10-11 09:29 中国江西网
  “地灵人杰永修县,昌九相通一体连。西海风光千岛秀,真如钟鼓响青天。”九江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七旬老人王代庆,向当地诗友分享他这首得意之作《永修拾趣》时,幸福写在脸上。
  地处修河之滨、鄱湖之畔的九合乡,是一块农民诗人的热土,爱好诗词的“泥腿子”们成立了诗词分会,编撰诗刊,去年该乡获得沉甸甸的省级“诗词乡镇”荣誉。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行走九合,但见农民诗人三五成群相聚,歌咏着节日的喜庆祥和,吟诵着动人的新风新貌,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九合诗词分会会长涂远秋与会员王代庆展示9本《九合乡土诗词》。
  新风新貌信手拈来就是诗
  摆在桌上的9本《九合乡土诗词》,被77岁的涂远秋视为珍宝。这个与乡村、田野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如今最为当地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永修县九合诗词分会会长。
  “我们乡的诗词分会是2009年成立的,这是我们自己编撰的诗刊,1年出1期,出了9期。”头发花白的涂远秋精神矍铄,一说到诗词,眼里透着亮光。
  他说,诗词分会成立之初只有10多个会员,现在已发展到上百人,覆盖教师、学生、乡村干部等群体,绝大多数是“泥腿子”农民,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是17岁高中生。
  高晓松将“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而在涂远秋看来,诗不在远方,就在老百姓身边。翻开《九合乡土诗词》,大家诗赞身边事,词咏身边人,尽情记录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变化,尽兴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三水环流九合美,地灵人杰好农庄。”这是涂远秋在描绘“九合好农庄”。“老桥已朽新桥建,设计精良结构优。涂九连通来往便,小康建设写春秋。”这是蔡学东有感于“九合新桥建成”带来的便利;“家乡美,处处艳阳天,日照庭园景色艳,风吹稻海爽心田,能不爱家园。”这是王代泉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我们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乡村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信手拈来就是诗!”涂远秋笑着说。
  既愉悦身心又推动移风易俗
  厚重的《九合乡土诗词》,是当地农民诗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凝聚着涂远秋等人的心血。“负责审稿、编辑工作的只有3个人,除了我,还有徐昌华、罗时安。”涂远秋说,他们并非文字工作者出身,都是地道“泥腿子”,9年来之所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完全是出于对诗词的热爱。
  涂远秋说,当地不少“泥腿子”投身诗词创作,通过吟咏诗词、唱和交友来表达情感、愉悦身心。诗词分会会员很多都是老人,在这个诗词为伴的大家庭里,大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诗词分会多次邀请永修县诗词学会的资深诗词主编来讲授书写格律诗词的有关知识及作诗填词的要点,使会员们在创作水平上都有了一定提高,大家创作劲头更足了。
  爱好诗词的“泥腿子”们,还推动了当地的移风易俗。“我们不是为了写诗词而写诗词,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载体,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涂远秋如数家珍:为倡导文明风俗,诗词分会特意组织书写了“歌唱精神文明建设好”;为歌颂农村新变化,又特意以歌词的形式编写了“走到淳湖来”和“我们农民有力量”,并谱了曲,在村民中广为传唱;为更好地传播当地历史文化,还组织创作了“九合赋”。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九合,热爱九合,建设好新九合。”让涂远秋深感欣慰的是,农民诗人不断发展壮大,诗词创作在九合乡流行起来,诗词文化成为当地一道亮丽而特别的风景线,吟诗作对的多了,打麻将打牌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的少了,大家在诗词的熏陶中积极向上,怡然自得。
  省级“诗词乡镇”诗情画意醉人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九合乡诗词文化的蓬勃发展,与该乡深厚的诗词创作底蕴、乡土文化背景及官方积极引导密不可分。
  据九合乡党委书记袁扬勇介绍,九合一向是诗词创作的热土,群众广泛参与,已有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会员14人,省诗词学会会员4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人,其中有4人还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同时,乡党委、政府全力支持,虽然九合是人口小乡、经济弱乡,但不论是在组织还是经费上都予以大力保障,自乡诗词分会建立以来,每年都拿出5000元经费印刷《九合乡土诗词》,还在乡政府大院内为诗词分会提供办公场所,确保各种活动顺利开展。
  诗词盛行的九合乡,去年被省诗词学会授予省级“诗词乡镇”荣誉称号,这样的美誉放眼全省也不多见。“就拿永修县来说,不少乡镇都有诗词分会,但我们乡无论是组织、规模还是作品,都是数一数二的。”涂远秋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
  省级“诗词乡镇”诗情画意醉人,只是永修县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永修县早在2015年初就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是当时九江全市第二、全省第四家获此荣誉的县,也是永修收获的首张国字号文化“金名片”。如今,诵诗吟诗渐成永修新风尚,诗词文化好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涵养着鄱阳湖畔永修人家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江西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江山多娇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