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县天地坝镇天生桥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是金阳县今年脱贫的38个贫困村之一。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是一个典型的二半山区行政村,因山脚下有一座自然形成的拱桥而命名。 设施全了 农民笑了 走进天地坝镇天生桥村,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群山,随处可见修路队铺桥搭线、村民挖沙运土、乡镇干部现场指导忙碌的身影。
一直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其土地少而产业单一现象严重,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辖7个组,共258户1108人。目前,该村建卡贫困户33户189人,安全住房建设彝家新寨建设8户,易地移民搬迁建设22户。穷则思变,脱贫致富成为天生桥村村民长久以来的期待。 “这两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了,路修好了,学校漂亮了,环境卫生也变得干净整洁,农民致富奔康的愿望十分强烈。”村书记地惹古简说。 近日,该村村民苏呷格古一家忙得不亦乐乎,正在修建易地移民搬迁住房。他告诉记者,他家之前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经济条件很差,今年他家被纳入易地移民搬迁户,得到搬迁费人均2万元共8万元的搬迁费,用这8万元能修建出安全、舒适、宽敞的砖房,现在路修好了,修建所需的材料运费也节省了不少。据悉,该村今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住房建设在今年11月20之前将全部竣工,该村22户易地移民搬迁户和彝家新寨建设8户将在彝族年之前住进新房。 以前看病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去镇上卫生院,现在乡镇卫生室建在村委会,村民有个头疼拉肚子出门就能买到药。同时,该村还成立了民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室、村活动室,幼儿园综合楼地基已落实已开建,预计今年在11月30日以前全部完工。 不论干部还是群众,只有不断提升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和生产力,特别是高寒山区,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通过再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 自天生桥村“农民夜校”正式开班以来,每月开课三次,乡镇、村组干部组织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学习,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政策法规等跟农民有切身关系的课程。同时积极开展各项技能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砌砖、木工、钢筋工等培训100人次;开展彝族服饰、彝秀技能、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389人次;结合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依托创业培训中心采取分行业、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培训,对初中以上文化的作为龙头人才培训,小学文化的作为初级人才培训。 乡镇干部采取规划与组织实施“三共五议法”,即:“干什么”五级(省州县镇村)政府共策划、行业部门共规划、村民群众共讨论,“怎么干”由驻村工作组提议、村支委会动议、党员大会审议、村两委合议、村民大会决议。驻村干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定期召开党员会、支部会议,坚持上党课,促进基层干部党建发展。通过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相关工作;建强党员、人才两个队伍,落实组织生活、党员议事、联系服务、“一述三评”四项制度以及建好活动阵地;建立“三个保障”,即经费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帮扶部门资金、行业部门资金、村民自筹资金)、人才保障(帮扶部门专业人才、本村致富能手)、资源保障(山地、林地、剩余劳动力)。根据生源地与学校的距离,合理安排教学点,目前该村有3个幼教点,6名教师125名学生。 天生桥村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日渐增强的产业发展、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扶贫开发的实施都将成为加快该村经济发展,如期脱贫带来机遇。 乡镇干部忙而不“盲” 乡镇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看清方向,精准目标,找对方法,这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学习,吃透精神。 “为了让天地坝镇天生桥村尽快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坚持县负主责、镇镇落实、部门帮扶、村建村管的责任体系,做到齐抓共管同落实。天地坝镇认真按照区域建立县精准扶贫工作团、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队、工作组,组织帮扶单位工作人员与贫困户结成‘1+N’帮扶对子,构建‘片有团、镇有队、村有组、户有人’、不脱贫不脱钩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发挥五个作用。”天地坝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天地坝镇干部职工、村组干部的齐心协作下,截至目前,天生桥村红岩组、天生桥一、二组通组道路5.5公里,塔沙组通组道路2.5公里,火洛组通组道路2公里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预计今年11月初竣工;完成入户硬化路14公里;新建饮水池1口,更换饮水管道12.5千米;新建民俗活动场所文化室一处。 “按照“四个好”的要求推进安全住房建设,全村共有8户彝家新寨、4户易地移民(有18户在县城购房)就地建设目前1户以建设完成,3户即将完成,8户地圈梁基础以全部完成,正在有序的开展,预计在2016年彝族年之前完成全部建设搬进新家。”该村村书记告诉记者。 “今年全村青花椒产量约6万余斤,产值达32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5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高于3100元。通过镇干部职工的大力宣传和动员,真正达到应栽尽栽的目标,继续加大林业产业和林下产业(青花椒林下套种白、花魔芋)的发展,如期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针对性的开展种养殖、建筑类、厨师等各项实用技术培训,让广大农户真正脱贫,有尊严的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吴文军告诉记者。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后,又为天生桥带来了一系列帮扶。据悉,该村“第一书记”吴文军驻村以来,协调原单位德昌县德州镇人民政府投入2万元资金为该村坦沙组新建临时饮水池一口,解决了48户268人饮水问题;动员该村春秋两季种植核桃78000株3500亩,种植青花椒45000株1125亩,为村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做出了贡献;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原则,让老百姓有知情权、监督权,也为村组干部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