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七星关区乡村一角 徐渠摄 2016年以来,七星关区紧紧围绕《毕节市“和在农家”创建工作方案》,扎实推进以“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和在农家”创建工作。七星关大地上处处涌现出 “父慈子孝”,“邻里互助”,“村落和谐”的新场景。 一 走进大兰村村民刘林的家,屋里整洁有序、窗明几净。 提起刘林,她年近七十的婆婆夏友明的话匣子就关不住。“我这儿媳没得说的,对我比亲妈还亲。因为小儿子未成家,所以我不跟他们住在一起。多年来她嘘寒问暖,有好吃的就要来接我去吃一顿,看到合适的衣物,就悄悄买了之后才告诉我…… ” 与人谈起自已的家庭时,刘林大儿子王磊觉得这是父母给了他们做一个榜样,言传身教、以德育人,教育他们继承一个良好的家风。 刘林的家庭只是大兰村1600户中的普通一家,在努力和付出中,演绎着普通家庭最真实的幸福,并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她,更只是158万七星关淳朴市民的一个缩影。 祖训家规,大多秉承儒家思想,教诲子孙后代要团结族人、和睦邻里、诚信守法、戒斗息讼。朱昌镇小屯村黄家院子里就有这么一群人,靠着代代相传的黄家祖训,教导子子孙孙学习仁义礼教,和善友爱、宽容礼让,黄家院子成了守望相助的典范。 该镇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充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认真开展“整理好屋子、打扫好院子、打理好汉子、教育好孩子”的“四子”活动,采取“树典型、看样板,带一片”的方法,每月评选“文明创建最美家庭”并悬挂流动小红旗,最终形成“户户美、全村美”。村民组根据“家庭卫生个人打扫、公共卫生分段包保”的原则划分了卫生责任区,形成环境卫生人人管的局面,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永保农家美丽、村庄靓丽。 观音桥街道从矛盾化解、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社会治安、环境整治、活动开展等方面入手,各项工作效果明显,如红堰村村民“零上访”、“与村寨共荣辱”,塘房村题为《以德立规》的熊氏家训家风展览馆建立、燕家洼组文化墙、文化小广场等建成,一定程度上都对村民有着“春风化雨、寓教于行”的影响。 碧海街道沙锅寨村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但随着毕节城市建设尤其是碧海新区的逐步建成,昔日偏僻闭塞的沙锅寨村很快就成了城市近郊。为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329户村民全面脱贫,实现同步小康,该村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和投入,竭力完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山体小公园、观光平台、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来此的游人“玩的开心、留得下来,常回头看看”。 对坡镇 “四关爱”问需式走访,创新工作方式,主动对有“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家庭进行问需调研,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号召参与走访的干部职工主动当好宣传员、联络员、调解员,通过进百家门、访百家情、问百家事、解百家难,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架起一个连接政府与民心的桥梁。 千溪乡将会场移到田间地头、农户院坝,让每个百姓参与到农村建设的方案制定中来,让每个发展环节都是百姓所想所需。 …… 42个镇(乡、街道),42个特色。 围绕“提高家庭幸福指数、融洽村民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乡村”的工作目标,突出“和在农家促稳定”的主题,七星关区以培育家庭美德为基础,以倡导邻里互助为导向,以打造和谐乡村为重点,营造农村和谐稳定的环境。 通过开展法治道德宣教、特殊群体关爱、家庭健康保护、困难家庭扶助等行动,着力营造夫妻恩爱、老少关爱、合家亲爱的家庭环境;通过建立健全邻里互助、邻里互信、邻里调解等机制,着力营造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邻里环境;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村庄整治、深化平安建设,着力营造产业发展好、村风民俗好、团结互助好、精神面貌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 在乡镇,村(社区)开展“借万家力、帮万家忙、解万家难”活动,增强村民之间的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落里和谐氛围浓郁,街道巷尾间干净整洁,百姓老有所依,崭新的七星关正以“和”字当先,建设农家“和”文化为目标,助力脱贫攻坚。 二 在杨家湾镇,广场宽阔,住房漂亮,路灯耸立,环境优雅。过去满大街的麻将声,变成了歌舞声。“邻里关系融洽了,矛盾纠纷少了,社会风气好了。”大埂子村曾经因高速公路征地纠纷四处上访的陈建国道出群众的“心声”,他说:“以前,人家说我们都是‘刁民’,长期以征地、低保、地保等问题为由到处闹事、上访,现在不一样了,广场有了,房子漂亮了,路灯亮了,干部的服务态度好了,村支书还动员我们入党,主动帮我们想致富办法,找致富路子,这样的好日子还去上访,怕是吃多了。” 为彻底打破发展桎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杨家湾镇党委、政府以开展“法治毕节”创建工作为契机,结合杨家湾发展实情,提出“杨家湾没有刁民,只要有好的领导干部为民办事,就能解决群众矛盾”。经过努力,杨家湾实现了大转变。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来,我区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和“七个起来”举措,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百姓积极投入到创星、争星中来。 同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不将评定结束就视为工作结束,全面落实各项优惠奖励政策,特别是要落实“3个15万”、信用贷款等惠民利民政策,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法治文化”展板、“二十四孝”宣传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展示区,文化墙融文化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接受法治熏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 利用新闻广播影视、农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开展培训活动,引导群众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勤劳致富能力;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走上讲台,讲述艰苦创业精神,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强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和水平。 乡镇街道还结合实际,精心打造示范点,不断总结经验,示范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树先进典型,树立标杆,让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有声有色、家喻户晓。 深入开展“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和“五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落后面貌;加大农村污染治理,推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对群众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文明家庭评选,培养群众良好卫生习惯。探索建立“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党政协调、村企共建、结对帮扶、全社会联动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格局。 以“法治示范村”、“法治学校”等专项行动为重点,带动法治惠民服务工程创建工作。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化支撑应用警务平台,全面提升“天网工程”建设密度和质量,推进治安卡口、无线管控等社会防控手段建设,着力开展社会面防控、重点人员和重点行业、城乡社区村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技术视频、信息网络防控等“六张网”建设,全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基础立体化指挥防控体系。 同时,发挥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依法立约、以约治理。当前,全区刑事法案减少,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夯实,民生保障事业全面进步。 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无从谈起,加快同步小康更是空话。围绕“富在农家兴产业、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添活力、美在农家换新貌、和在农家促和谐。”以“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和在农家”为契机,以示范引领,点面结合,七星关区正在建设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社会和的美丽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