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金沙县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中,针对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广的少数民族村寨,科学规划设计,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快少数民族贫困村脱贫步伐,有力助推全县同步小康进程。 10月19日,在金沙县石场乡青木村会议室里,村委会“名誉主任”周鹏正在给乡亲们讲解能繁母牛饲养的实用技术,乡亲们听得非常认真。这个八零后小伙因为家庭贫困,成年后一直在外打拼,从事过运输、贸易、销售等工作,积蓄到一定资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能繁母牛养殖。 石场乡是一个少数民族乡镇,民风淳朴,群众发展愿望比较强烈,但是苦于没有找到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像周鹏这样通过在外面打拼有了积蓄回家乡发展,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他把他的致富经验向老百姓传授,使他们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同时也愿意和他进行合作。 石场乡青木村属于二类贫困村,全村15个村民组2697人,其中贫困人口41户118人。根据金沙县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这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是2016年必须出列的村之一。而现在像周鹏一样在村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4名“名誉村主任”,成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周鹏说:“我创办这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且愿意入股的就是合作社股东,家庭贫困的可以从我们这里领养,今后母牛长大后我们按市场价回收,扣除原牛仔的重量,所产生利润就是领养人的。如果他们领养的是母牛,那下崽后反过来和我分红。” 周鹏还告诉笔者,对于既没有资金、又不愿意领养母牛的贫困户,合作社就安排他们在养殖基地打工,这样他们既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又可以照顾家庭。 在周鹏的能繁母牛养殖场里,笔者看到乡亲们正在认真地挑选着自己中意的母牛,随后,周鹏将乡亲们选好的母牛分发到大家手中。 现年64岁赵世凯是青木村贫困户,因为家庭贫困,两个儿子在外务工,老两口靠发展传统农业种植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周鹏将养殖的能繁母牛分发了一头给他饲养,老人领到母牛后,照顾得很细心,天亮就将牛牵到山上放养。 谈起领养母牛,赵世凯给笔者算了一个账,领了一头母牛,一年平均下一头牛崽,一个崽就可以值9000元左右,脱贫就业保障。 同一天,岩孔街道上山村60余名少数民族妇女在金沙县妇联的帮助下,集中培训少数民族同胞蜡染、刺绣技术,让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们得到了实惠。 作为年轻的苗家妇女马学珍,看到自己民族服饰技术在慢慢流失觉得很可惜,从小就特别喜欢自己民族特色的她非常珍惜此次培训机会,在现场学得特别认真。 马学珍说:“我们苗族穿的服装些很漂亮,一针一线做出来看着很简单,但是真正拿起来的时候做不出来,参加这次培训班,我力争要把这门技术学到手,以后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 据了解,今年以来,金沙县把加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攻克“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问题,立足实际,通过实施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动当地能人带动和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及选聘非公经济人士担任“名誉村主任”工作、开展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优化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精准脱贫措施,带领了少数民族村寨群众创业发展。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出11个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示范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