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和”模式推动飞达村经济起飞
江苏省农村经济的代表,外界最为熟悉的应该是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的“中国第一村”——华西村(9.730,-0.06,-0.61%)了。
华西村经济采取统一经营体制,在处理积累与分配问题上的原则是: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不过,这种新农村建设典范,只是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众多模式之一。
该省丹阳市后巷镇的飞达村也以“混和经济”的模式,近年来崭露头角。这一发展模式的发明人朱国平的目标,是要将这个村发展为“万里长江第一村”。
原名高士桥村的飞达村,因朱国平创办的企业飞达集团而得名。这个村在发展为富裕的农村后,将周边另外五个村并入,成为包含六个自然村的新飞达村。
所谓“混和经济”,是指飞达集团“出钱出物”,经营者个人“出力”,农村集体“出人”。以飞达集团董事长朱国平的说法,这样的经济模式的好处是:“飞达集团控股保证这种模式不变型;经营者占有较多股份,经营责任心较强;集体占有一定股份,能确保村集体有固定收入,使得集体事业有钱去办。可以说,这是一个三方都皆大欢喜的模式。”
朱国平在高士桥村出生,小时候帮助父母磨豆腐、卖豆腐帮补家用。长大后,他当了三年兵,之后回到村里当了镇办工具厂的推销员,并成为全厂最优秀的业务员。后来,他当了销售科长,又当上副厂长,成了高士桥村最富有的人。
1992年,朱国平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高士桥村办刃具厂,与村干部和村民签订协议: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上缴村里5万元。创业至今,他旗下的飞达集团年销售上百亿元,集团生产的钻头销售全球多个市场。欧美每三个钻头中,就有一个出自飞达。
集团在村内的最新投资项目,是和中冶东方合资的钢铁厂。集团每年上缴千万元纳税,提供几千人的就业岗位。
飞达村总产值超过5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超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多年来,飞达集团在村内兴建了学校、医院、公车站、文化中心,水电网和道路等基础建设。
科技让镇江句容水果“万山红遍”
江苏省还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农村是在镇江市下辖的县级市句容市。当地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提供技术与种苗,让村民通过集体合作而实现致富。
当地农民依靠种植高增值水果,摆脱了穷困。这里生产的水果以“万山红遍”的品牌,占据镇江、南京等周边城市的高端水果市场,并期望能进军新加坡等对高档水果具备消费能力的海外市场。
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是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下属的科技型企业。该研究所占地1800亩,建有以应时鲜果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以及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生态科技示范园区。
当地政府以这些科技示范园为平台,提供“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服务。
该研究所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研究所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同时与句容市老方葡萄协会、句容市白兔镇柏生草莓专业合作社、句容市戴庄有机合作社等16家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了“句容万山红遍应时鲜果专业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的果农统一由万山红遍农业园提供种苗与技术,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符合标准的果品均免费享用“万山红遍”商标销售。
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潘跃平说,研究所自1984年开始,引进新品种水果,进行新技术研究,免费向农户供应水果种苗。他们通过将农民的土地进行整合,进行大面积种植。发展到今日,示范园区周围参与水果种植的农户已多达3000户,土地总面积超过3万多亩,果农平均年收入达5万至8万元。
工农业协调发展
江苏省的农业和工业在全国均居前列,工农业发展比较协调。
江苏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谈镇说,江苏省不论是工农业的差距还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都不大。这方面,最近十年来该省都是全国第一。全国工农业差距比率大概是3.2∶1,江苏省约为2.4∶1。
江苏省去年提出“八大转型升级工程”,包括苏州的外贸转型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工程、生态工程、社会管理工程、富民工程和党建工程。
其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村一品”的策略,就是每一个村都有一个产品作为主打型、支柱型的产业来培育。
不过,因为江苏省走在全国前面,有很多东西,其他地区也跟着做,最终将逐步陷入恶性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也着重追求差异化竞争。
谈镇说,农业的科技发展有其特色性,即农业的使用者是没有能力去支付前期的研究投入的巨大成本,因此省级政府给了很大支持。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讲到农业科技的大推进,可江苏已发展很久了。
2011年江苏省的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占当地生产总值(GDP)的6.3%,总量是306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是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