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村民代表来到梅州市公安局,将一面印着“扶贫济困、造福于民”的锦旗赠送给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俊钦,感谢梅州公安通过精准扶贫给该村带来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村民代表余雪芹说,“梅州市公安局对我们村的帮扶,不仅让我们村越来越美丽,而且让我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我们很感谢!”
A
帮助贫困户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余雪芹的家位于叶湖村的琴江河边,一家6口挤在一间并不宽敞的房子里。“家里一直都很困难,公公因病身体不好长期在家,婆婆又是残疾人,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以前家里就靠我丈夫一个人打点零工挣钱,日子过得很艰难。”余雪芹说,“后来,梅州市公安局对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生活也就出现了转机。”
今年1月4日,陈俊钦到叶湖村开展扶贫调研时,来到挂点贫困户余雪芹的家中,深入了解情况并提出脱贫思路。陈俊钦在帮扶中提出:“要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培育产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等多管齐下,增强‘造血’功能,坚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同步小康。”在陈俊钦的关心和鼓励下,余雪芹夫妇建立了脱贫奔康的信心。
今年上半年,市公安局帮助余雪芹夫妇在家门口新建了两间门店,其中一间用来经营百货商店。“小店开在进村的主道旁边,过往人流和车流很大,带旺了小店的生意。现在我可以一边经营、一边照顾小孩,收入稳定了,也很省心。”余雪芹很有感触。
为了提升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市公安局还资助余雪芹的丈夫李展辉学习驾驶技能,送夫妇两人参加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对症下药、精准帮扶,从源头上解决了资金和技术贫乏造成贫困的瓶颈问题。目前,余雪芹一家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得到了保障。
B
建设广场和桥梁完善基础设施
在余雪芹的百货店对面有个休闲广场,广场上草地、凉亭、健身器材、石桌、绿道等一应俱全。正在广场上健身的老人介绍,市公安局挂点扶贫后,发现村民的文娱生活空间有限,就帮助在河畔空地建起一个长约1公里的休闲广场。现在村民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一有空都喜欢来这里健身休闲。
距离休闲广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新建的大桥,从桥上陆续有背着书包的孩子跑到休闲广场来嬉耍。这座桥叫叶湖大桥,是村民们出入圩镇的要道,也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2013年,一场洪水将叶湖大桥冲垮了,受经济等方面的制约,新的大桥一直未能修建,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尤其孩子们每天上学要绕行4至5公里的路,既费时又不安全。
年初,陈俊钦在叶湖村调研扶贫工作时,得知该情形便立刻联络有关部门,要求把该桥修好以解村民出行之困。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把重修大桥列入改善村基础设施的大事之一,并于今年7月在琴江河上架起一座新的叶湖大桥,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读书难的问题。
C
建房安顿农户解决生活之需
受到2013年那场洪水影响的,不仅是叶湖大桥,还有一些农户,村民李涛根就是其中之一。李涛根的家建在叶湖村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是一间名副其实的老屋。洪水无情地冲垮了他的房子,让其一家6口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于是,李涛根夫妇带着4个孩子,暂时寄宿到亲戚家中。
市公安局开展驻村帮扶后,发现了李涛根的实际困难。驻村工作队首先在他的老屋旁边建起了一排平房,将其一家6口安顿下来,同时又出资帮助他,在老屋的原址上,对地基进行铺垫并抬高,按照12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重建。预计今年国庆前,房子就能建好。建好后,新房能规划出4室1厅,足以解决一家6口的居住之需。到那时,李涛根现在临时过渡的小平房就可以改造成牛棚,继续发挥作用。
说起今后的生活,李涛根信心满满,“市公安局帮我买了7头牛用于发展生产,我家也饲养了一些鹅、鸭,仅这一块预计1年就能挣2万元左右。平时空闲的时候出去打打零工,还能多挣2万余元,生活肯定不成问题。”
D
发展种植业让村民自力更生
据村主任李茂声介绍:“叶湖村全村共有415户2235人,主要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发展的定位和思路都不清晰,直到市公安局挂点扶贫后,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才开始好转,并逐渐有了起色。”
据了解,为帮扶村集体经济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收入的增加,驻村工作队专门开展了实地调研。针对叶湖村地少人多、气候湿润等情况,决定帮助村里申办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并购置了价值10万余元的孢子粉深加工机器,由集体带动农户的模式,号召贫困户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积极参与种植。
在新一届梅州市公安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驻村扶贫工作队从进驻叶湖村开始就积极开拓扶贫思路、创新扶贫举措,发动各种资源,到目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1.4421万元。通过精准帮扶,将修桥、修路、修房、引水、助学、生产等各个项目“串珠成链”,使农户到农村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正如村民们在感谢信中所写到的,“我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人都十分高兴”“大家都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万分感谢市公安局的帮扶!”
(南方法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