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在百色起义前后斗争10年长篇史诗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分册上,共产党员、壮族烈士李献林便是一面用生命铸就的光辉战旗,他以短暂生命的坚贞,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本色与精神风骨,他永远被巴马人民所铭记。
学运淬火 归乡举旗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的阴霾席卷广西南宁,白色恐怖笼罩全城,国民党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志士。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省立南宁一中进步学生骨干之一的李献林,正带领同学们秘密印刷反军阀传单,突然得知内奸告密、反动军警即将突袭的紧急消息。危急关头,他沉着冷静地指挥:“大家随身带部分传单,剩余的立即销毁!快爬窗登上院中的榕树隐蔽!”
浓密的榕树绿荫与滂沱夜雨形成天然掩护,反动军警破门而入时,只见到满地散落的标语烟灰残片,怒不可遏地把房子焚烧后悻悻离去。李献林敏锐察觉到雷击树顶的致命危险,当即果断下令:“趁敌人刚走、警戒松懈,立刻跳墙撤离!”众人安全脱险后,他连夜避开层层关卡,潜回故乡盘阳,毅然投身农民革命运动——此时的他,早已在校长陈勉恕的思想启蒙和革命先驱韦拔群的悉心教诲下,成长为留邕学会骨干,革命信仰如同深根大树,早已在心中牢牢扎根。李献林在南宁的斗争事迹,传到了凤山农运组织,组织期望得到像他这样的热血青年。
时任凤山农运特派员的黄明春(后改名黄松坚)听闻李献林归来的消息,立刻登门请贤。这位昔日同窗紧紧握着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来得太及时了!先做我的助手,摸清各区情况后再委以重任。”李献林挺直脊梁,坚定回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他还顺势举荐了一同撤离的进步教师叶一茅,黄明春当即任命叶一茅负责农运宣传工作,三人就此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李献林的父亲李天录是盘阳区首任农会主席,早已将家中全家财产悉数分给贫苦百姓,全力投身于革命事业。秉承优良家风的李献林,身着粗布唐装、脚穿草鞋,与群众同吃野菜玉米粥,不分昼夜深入凤凰、赐福等区乡开展调研。得知三都、四都一带的国民党保安团(简称“民团”)猖獗作乱,便单枪匹马深夜划着竹排渡河侦察敌情,突被民团发觉对他进行追捕时,李献林果断冒着民团子弹潜水脱险。黄明春见其智勇双全,胆识过人,随即组建农军小分队,任命他担任队长。李献林带领队员镇压土豪劣绅,有力保卫了农协的斗争成果。1927年盘阳起义爆发后,他随农军转入西山根据地,在弄戈友坳阻击战中,中队长李天成壮烈牺牲,李献林临危受命接管阵地,带领队员奋勇抗击,成功击退敌人多次猛烈进攻。
临危受命 白区建党
1930年3月,红七军亭泗战斗取得胜利,祝捷会后召开的“盘阳前委会议”,明确提出要扩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范围。而当时敌情最复杂的四都区(今巴马镇一带),由于尚未建立党组织,革命力量十分薄弱,四都区四面受敌,反动民团频繁袭击农协组织,支持过革命的群众惨遭屠戮,四都成为一片凄惨的“白色恐怖区”。要在那里竖起一面党旗首先得有一名坚强旗手,农运特派员黄明春考虑再三,力排众议举荐李献林:“他既有丰富的党政工作经验,又经过军旅生涯的锤炼考验,是担此重任的唯一人选。”
这份举荐,源于李献林过往的过硬实绩:百色起义前夕,作为中共盘阳区委书记的李献林,被县委重托负责护送五百块光洋去百色,作为百色起义急用经费。李献林二话没说,带着一名交通员踏上五百里艰难行程。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他却分文未动经费,最终完好无损地交付到张云逸军长手中。凭借这份忠诚与担当,他获准加入红七军政治部,先后经历隆安、平马、亭泗等多场恶战,文武双全的特质愈发凸显。
盘阳到四都虽然只有30多里山路,但沿途敌情十分复杂。接到任命后,李献林婉拒了黄明春派警卫护送的提议,恳切地说:“盘阳土地改革工作正紧,每一份人力都不能浪费。”他带着妻子——盘阳首位女党员梁青兰同赴敌占区,临行前特意与接任盘阳区委书记的梁福益促膝长谈,郑重嘱托:“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穷人才有出路!务必坚守信仰,把党的工作做实做好。”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成为梁福益终身践行的人生准则。
抵达四都后,夫妻二人乔装成算命先生、和小贩,走遍巴徐、勾怀等村屯秘密开展工作。梁青兰负责联络各村女骨干,李献林则对接男骨干同志,每晚深夜秘密开办革命培训班,通过编唱山歌、印刷党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当地的革命火种。期间,他发现并悉心培养了黄银环等一批骨干力量。尤其是被称为“女秀才”的黄银环,为保护群众免受枪杀,曾大义灭亲击毙作恶多端的反动胞兄。李献林为此大力宣扬她坚定的革命立场,并推荐她担任区妇联主席。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四都区就发展了九名党员,中共四都党支部正式成立,红色战斗堡垒在白色恐怖区悄然筑起。
同年七月,因内奸告密,千余名民团突然围攻区苏维埃政府。李献林沉着指挥不足百人的农民武装坚守瓦房阵地,他命令梁青兰、黄银环等人捅漏邻舍的茅草屋顶,阻断敌人的火攻企图,自己则手持长短枪交替射击,带领队员击退敌人十多次冲锋。激战持续到下午,盘阳赤卫军援兵及时赶到,内外夹击之下,民团被彻底击溃。这场硬仗,让四都百姓彻底信服了这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草鞋领袖”。
智脱重围 铁骨殉道
1931年6月,李献林调任西山红二十一师师部,负责反“围剿”干部培训工作。在东兰县兰木乡班远屯,培训班刚结束,就遭到百余名民团包围。危急时刻,李献林细心观察到敌我双方服饰标识的差异,冒险从民团尸体上取下白毛巾,让战士们系在身上伪装成东兰民团。趁着凤山、东兰两地民团相互辨认混乱之际,他带领众人成功突围,培训班全体成员无一人伤亡、无一人叛变。
1932年冬,国民党桂军白崇禧调动两万重兵,对红七军留守部队和西山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上级指示李献林组织相关人员转移。因妻子梁青兰怀有身孕,行动不便,他暂时避居附近深山一个叫“敢团洞”的岩洞里。即便在隐蔽期间,他仍不忘职责使命,坚持向附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看到一名赤卫队员冻得瑟瑟发抖,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有的旧毛线背心送了出去。数日后,他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带队远地转移,交通员黄天其护送时忍不住泣不成声,李献林郑重嘱托:“无论革命多么艰难,都要坚信党、跟党走,绝不许做叛徒!”
途经京牙坳时,因意外踩落石块,李献林的行踪被敌人发现。他与敌人激战至弹尽粮绝,身负重伤后不幸被俘,与凤山县苏维埃妇联主席梁翠兰等战友一同被囚禁。反动乡长黄家贤以高官厚禄利诱劝降,被他嗤之以鼻、严词痛斥;敌人恼羞成怒,动用老虎凳、辣椒汤、烧红铁板等酷刑折磨他七天七夜,他牙齿脱落、遍体鳞伤,却始终咬紧牙关,只以“不知道”三个字反反复复回应敌人的逼问,从未泄露半字革命机密。
盘阳圩日那天,敌人将李献林插牌示众,妄图摧毁群众的革命意志。为阻止他宣传革命思想,敌人竟残忍地往他嘴里塞猪牛屎,他却拼尽全力挣脱,向围观乡亲高呼:“乡亲们,共产党是咱们穷人的救星!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刑场上,当地恶霸“新三虎”逼迫他下跪,李献林怒目圆睁,厉声喝道:“共产党人绝不向恶兽屈膝!”敌人气急败坏,将他强行按跪在碎玻璃上,用烧红的铁板灼烧他的胸膛,甚至残忍地剪断他的手指。他三次昏死过去,又三次被剧痛唤醒,每一次醒来,都用尽最后力气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这句口号。
匪连长举着枪狞笑发问:“给你三颗子弹,选每一颗打哪里?”李献林正气凛然蔑视说道:“一颗就够了,剩下的留给你们这群刽子手!人民是决不会放过国民党反动派任何一个群刽子手的!”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震天高呼声中,罪恶的枪声响起,一具英雄身躯倒下,敌人为泄愤还放火焚烧毁坏他的遗容,但却永远烧不掉他矗立在巴马百姓心中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丰碑。
斗转星移,李献林英勇就义及其全家一起参加革命英勇牺牲的五位亲人,至今已过了93年的岁月,然而他这面光辉战旗镌刻的信仰力量与忠诚底色,永远都不会褪,永远都会飘扬在巴马各族人民的心中。如今,我们追寻英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奋力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所有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黄好谋 广西红色教育指定讲解员、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中学教师)
<注:本文根据广西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荣,广西区政协原副主席黄松坚,李献林烈士原配偶、广西巴马县盘阳区原妇联主任梁青兰等革命亲历者回忆整理,文中“黄明春”为黄松坚战争年代曾用名。>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