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要闻 • 正文

探索从“放得下”到“玩得好”

发布时间:  

11月17日,秋假后开学第一日,四川中小学的校园里活力洋溢,孩子们开心地分享假期见闻与收获。

按照“因地制宜、错峰安排”原则,全省秋假集中安排在3个时段,民族地区结合当地传统节日统筹安排。其中,成都、绵阳、南充、宜宾等地今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至14日。

3天秋假和周末连休,孩子们共有5天小长假。其间,孩子们出游有哪些收获?四川如何确保中小学春秋假从“放得下”迈向“玩得好”?

研学游热,专项活动多

此次秋假期间,研学游备受孩子们青睐,全国各地的景区、科技馆、博物馆里,常常能看到四川中小学生的身影。 11月15日21时,成都东站人来人往,成都市天涯石小学五年级学生夏瑞熙结束了河南洛阳之行。此次秋假,她跟随一家研学机构打卡了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地。

绵阳市游仙区五里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张墨欢的秋假旅行选择了成都。在妈妈陪同下,他先后参观了立巢航空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成都科幻馆等地;家住成都高新区的小学生夏依可,随爷爷奶奶游览了西安兵马俑、华清池等历史古迹。

为丰富假期生活,四川推出中小学春秋假专属研学实践、文化体验等专项活动600余个,多个景区、场馆针对秋假实施免票政策。

围绕古蜀文明探源、生态天府漫步、红色基因传承、科学探索体验等主题,省级层面规划了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包括“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寻踪、“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湿地”生态科考、“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邓小平故里—建川博物馆”红色足迹追寻、“绵阳科技城—四川科技馆”科学探索之旅等。各地也结合特色资源,积极推出系列活动。例如,乐山市推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研学,巴中市推出“光雾山—诺水河”生态科普探究等。

特色托管缓解家长焦虑

在掀起研学热的同时,针对部分家庭“出行难、看护难”问题,四川同步优化“校内+校外”托管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数据显示,此次秋假期间,全省11个市(州)10万名学生参加校内托管服务。 在宜宾市筠连县,3500余名学生选择留校托管。假期首日,筠连县沐爱镇维新小学的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释放活力、增进友谊,学校还组织孩子们观看了红色影片。

假期的每天下午,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都会走进成都高新云芯学校,为学生们带来科技实践与兴趣拓展等系列趣味课堂。“我们邀请高校及企业志愿者参与校内托管服务,让没出游的孩子也能过得充实而有趣。”校长马飞山告诉记者。

在成都,高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11月1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工会为150余名中小学生组织开展了“杏林探秘之旅”——带领孩子们走进学校的中医药博物馆、实验教学中心和药用植物园,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和生命科学的独特魅力。

省妇女儿童中心的托管班是秋假孩子们的“宝藏去处”。这里的活动精心设计:一楼蒙太奇体验区内,孩子们用彩色卡纸、羽毛创作秋日主题立体画;二楼阅读角,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绘本并开展分享会;下午的音乐律动、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需多个政策制度配套协同

伴随着部分市(州)中小学首个秋假结束,高铁抢票难、研学同质化等现象暴露出配套服务的短板。

夏依可的爷爷夏景明(化名)谈到,此次因为放假仓促,只能由爷爷奶奶陪伴,“确实太仓促了,我们第一天都没抢到票,第二天买的站票过去,一路站到西安。”在夏景明看来,春秋假确实能让孩子们放松心情,但“扎堆出游”还是比较疲惫,希望各地实施错峰放假。

在省教科院副院长焦蒲看来,错峰出行机制应与家长带薪休假的政策协同,这样既可缓解家庭看护压力、降低出行成本,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支点。

一些家长反映,有些研学点位缺乏特色。家长们报名研学游是为了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优质的研学产品应兼具教育属性和旅游体验,能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研学课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流程。

四川大学教授罗哲认为,实施春秋假是让假期发挥教育价值、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有益尝试,全社会应该大力支持,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