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华臣(左)向村民了解情况 卸下农村指导员的身份,离开了婺城区偏远的山村罗坪村,10月重返交警岗位的斯华臣,脑海中仍不时闪现起在那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700多个日夜,他已把罗坪村当成自己第二个家。村庄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文化建设、养老服务等,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 迎难而上真干事 罗坪村位于有着金华“小西藏”之称的婺城区箬阳乡,是婺城区最后一个通公交车的山村,也是箬阳乡最高点。虽说距市区不过45公里,但开车得花一个小时以上。全村共有120户28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40%左右。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60户156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57.1%和55.7%。到这样条件艰苦的地方当农村指导员两年,斯华臣是有思想准备的。 为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2014年底上任后,斯华臣花了大量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一家一户地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他很快摸清村情、知晓民意,掌握村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农村“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搭建、乱堆杂物、污水四溢严重影响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斯华臣抓住政府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的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政策,同时广泛收集村民的诉求与建议。在此基础上,与乡村干部一道商量,从制度建设、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文化建设、养老服务等方面入手,来美化净化农村环境。 牵线搭桥乐帮扶 罗坪村基础设施差,作为农村指导员要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两年来,斯华臣协助村两委积极申报,完成了市派农村指导员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原先村里通往茶场是一条黄泥路,一下雨就无法行走。游步道建成后,为村民上山采摘茶叶、采伐毛竹提供了便利,也为下一步发展风力发电、开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村里筹建居家养老中心缺少资金,斯华臣便向结对帮扶单位市公安局求援。2015年10月,市公安局副局长江栋带队到罗坪村调研。市公安局动员全体民警、协警积极捐款,筹集资金2.5万元。市公安局还每年拿出13万元帮扶资金,两年共投入26万元。同时,与联挂单位市直属机关工委一道,对接金华高峰管业公司,解决了建设用管线。在了解到还有部分农户的茶叶因为交通问题滞销,江栋还联系市公安局相关部门,在政策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解决农户茶叶的销路。 除了争取帮扶资金支持外,斯华臣充分发挥自己担任交警工作的便利,主动向当地群众宣讲交规。针对湖大线、安山线部分公交站点设置存在安全隐患,他主动联合乡政府、运管部门、公交公司等,拉来资金,逐一整改安全隐患,加宽多处会车点,为切实做好农村山区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的防控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情系山村甘奉献 罗坪村4个自然村的农户分散在山坡上,条件艰苦,每走村入户一次,就要爬上几十、上百级台阶,体力消耗大,人十分疲劳。斯华臣以苦为乐。去年由农村指导员转为村第一书记后,他住在村里的时间更长了。去年的汛期和年初的冰冻天气期间,他与乡村干部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和困难户,最忙时顾不上吃饭或是啃几口方便面。今年4月和9月,斯华臣两次突发性耳聋。医生说,这种疾病很难治愈,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是发病原因之一。可斯华臣两次住院治疗,两次都是出院第二天就返回山村工作。 斯华臣初任指导员时,孩子仅上小学二年级。其父母和岳父岳母年事已高,一个患有心脏病,一个患有风湿病,还有抑郁症。山高路远、通信不便的斯华臣无法照顾老人,生活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对此,斯华臣很是愧疚。 斯华臣深知山民的困难,从不拿村民土特产品。相反,逢年过节,他总是力所能及地买些东西走访慰问困难户。如在冬季来临时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买棉帽等御寒用品。积极认领党员“微心愿”,去年他一人认领了四五个,尽管只是电饭煲、电风扇、电水壶、电热毯等价值不高的物品,但也尽了自己的微薄爱心。不仅如此,他还动员自己所在的交警中队党员认领罗坪村的“微心愿”,争取更多的人献爱心。 在斯华臣的努力下,罗坪村的变化有目共睹。如今,一个保证村庄整洁有序的保洁制度已经实施;一个倡导诚信友爱、崇德向善的村规民约也已制定实行;一幢集办公、图书阅览、居家养老服务、村民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已建成使用。 |